預防與發(fā)展相結合原則是小學生心理咨詢中一項重要原則。小學生心理咨詢就其基本功能來看是適應性功能和發(fā)展性功能。但應看到,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雖然從整體上來看屬于正常范圍內的發(fā)展和適應問題,但也有一些小學生由于心理脆弱,基于不良社會生活事件及應激等而出現(xiàn)一些心理疾患與行為偏差。一旦出現(xiàn)嚴重心理疾患與行為偏差,就會對學生個體、家庭及社會帶來一些負面后果。及時預防學生心理疾患及行為偏差的產(chǎn)生對于從總體上提高小學生心理咨詢的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雖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在心理咨詢過程中,要通曉心理咨詢工作的理論與技巧,善于運用言語表達、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理解學生心靈,促進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和行為改變。貫徹預防與發(fā)展相結合原則,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心理咨詢的關鍵時期。第一,在個體心理未定型、可塑性較大的時期開展心理咨詢具有明顯的預防作用。第二,給予社會環(huán)境處于不利地位、生活發(fā)生重大變故、自我期望值偏高而又屢遭挫折的學生以特殊關照,早期干預,可以取得一定的預防作用。第三,小學生心理咨詢人員針對正常學生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學生應付挫折、適應變化的能力。
六、促進成長的非指示性原則
非指示性原則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C. R. Rogers)提出的。他認為心理輔導應以雙方的真誠關系為基礎,這種關系不是一種灌輸?shù)年P系,而是一種啟發(fā)或促進成長的關系。人有理解自己、不斷趨向成熟、產(chǎn)生積極的建設性變化的巨大潛能,心理咨詢的任務就在于啟發(fā)和鼓勵這種潛能的發(fā)揮,并促進其成熟或成長,而不是包辦代替地進行解釋和指導。所謂非指示性,只意味著以非指示性的形式實現(xiàn)對教育者的“指示”,在心理咨詢中非指示性原則比早期的指示性輔導更具科學性。
七、保密性原則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對學生的談話內容予以保密,學生的名譽和隱私權應受到道義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證。教師要充分認識解決心理問題的艱巨性、復雜性,樹立堅持不懈、不怕反復的思想,這才有利于心理咨詢效果的鞏固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