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資面試真題:醉翁亭記
1.題目:醉翁亭記
2.內(nèi)容: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3.基本要求:
(1)點明作者借醉山水所抒發(fā)的感情;
(2)賞析本文駢散結合的藝術特點;
(3)要有適當?shù)陌鍟?/p>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時機。我們之前游賞了清幽寂靜的小石潭,觀賞了行為壯麗的岳陽樓,今天老師再帶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游覽一番?,F(xiàn)在,請一位學生帶領我們回顧一下上節(jié)課學習的詞匯,分享你學習實詞、虛詞詞匯的方法?!景鍟鴺祟}及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配樂),鞏固文言字詞的掌握程度。
2.“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游覽路線?”
明確:環(huán)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板書:路線:環(huán)滁——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三)深入研讀
1.多媒體展示課文相關景物圖片,提問:我們沿途都領略了哪些迷人風光呢?現(xiàn)在請同學參照課文內(nèi)容和圖片來說一說。
明確:朝暮之景——四時之景?!景鍟猴L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2.小組討論,本文不過四百多字,卻寫出了復雜多變的景物,展現(xiàn)了如此美好的風光,作者寫作手法上有什么特點呢?結合《岳陽樓記》學習的駢文特點。
明確:這是一篇游記散文,卻大量地運用了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像“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边@樣的句子,完全是駢文的寫法。作者控馭自如,出語自然,渾然天成,毫無雕琢的痕跡,給文章增添了華麗之美。與《岳陽樓記》不同的是,本文運用駢句,除了句中自對、兩兩相對外,還注重大量運用虛詞。全文用了21個“也”字,用了25個“而”字,把詩一樣齊整的句子斷開,讓它帶上散文的韻味。這樣整散結合,使文章既有詩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兩句,去掉“而”字,就變成了詩句;加上“而”字,就變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強了回環(huán)詠嘆的意味。
3.學生自由讀,提問:如果用兩個字概括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話,你會選哪個字?
明確:醉、樂。
4.從文中勾畫出寫“醉”“樂”的句子,說說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樂”些什么?
明確: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個“樂”字貫穿全文,層層展開記敘: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游人樂——太守樂,但本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景鍟号c民同樂、積極樂觀】
(四)拓展延伸
歐陽修被貶,尚能與民同樂,你從中有何感悟?
明確:無論在何種人生境地,都不應該沉溺于個人得失,應采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尤其是當代青年,在競爭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必須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與氣度。
(五)小結作業(yè)
小結:今天,我們隨著歐陽修游覽了滁州,觀賞了瑯琊山優(yōu)美的風光,探尋了古人足跡,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希望同學們今后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成為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人。
作業(yè):根據(jù)《醉翁亭記》的內(nèi)容,完成下列對聯(lián)。
上聯(lián):________________ 下聯(lián):岳陽樓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聯(lián):范仲淹先天下而憂 下聯(lián):__________________
【板書設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