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的產(chǎn)生,首先是通過口嘗,即用人的感覺器官辨別出來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然而和四氣一樣,五味更重要的則是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于人體,產(chǎn)生了不同的反應,和獲得不同的治療效果。從而總結(jié)歸納出五味的理論。也就是說,五味不僅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支映.更重要的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從五味作為歸納藥物作用的理論出現(xiàn)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覺的范疇,而是建立在藥物功效的基礎(chǔ)之上了。
五味的具體含義,所代表藥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證主要有如下一些: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發(fā)散,行氣活血的作用。一般來說,行氣藥、活血化瘀藥、解表藥、芳香化濕藥、芳香開竅藥等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藥多用治氣滯、血瘀、表證不解、濕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證。如木香行氣、當歸活血、
桂枝解表、藿香化濕、麝香開竅等。
甘: “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diào)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等作用。也就是說,能滋養(yǎng)補虛、調(diào)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大多具有甘味。因此甘味藥多用治氣、血、陰、陽不足之證、各種痛證,用于調(diào)和藥性及中毒解救等多個方面。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麥冬養(yǎng)陰生津、鹿茸溫補腎陽、甘草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并解藥物、食物中毒等。
酸: “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也就是說,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因此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腸滑久瀉、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證。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澀: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虛汗、泄瀉、尿頻、遺精、滑精、出血等證。如麻黃根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固精止遺、蓮子固精止帶,禹余糧澀腸止瀉,烏賊骨收澀止血等。
苦:“能泄、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也就是說,具有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
大便、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瀉火存陰的藥物大多苦味。因此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證。如黃連、苦參、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芩清熱燥濕,蒼術(shù)、厚樸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咸:“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jié)的作用。也就是說,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堅散結(jié)的藥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jié)、痰核、癥瘕痞塊等證。如芒硝瀉下攻積,潤燥軟堅,海蛤殼軟堅散結(jié),海藻、昆布消痰軟堅,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癥等。
不少入腎經(jīng)的咸味藥如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陽起石、肉蓯蓉、紫河車、海狗腎、蛤蚧、龜甲、鱉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補腎作用。在臨床上為了引藥入腎或增強補腎作用,常常用鹽水炮制一些藥物就是從咸味考慮的,例如知母、黃柏、杜仲、補骨脂、益智仁、胡蘆巴、韭菜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藥品。
淡:“能滲、能利”,即具有滲濕利水、通利小便的作用。淡味藥多用治水腫、小便不利、腳氣、以及痰飲、泄瀉等證。如茯苓、豬苓、薏苡仁利水消腫、通草、燈心草、滑石利尿通淋等。
必須指出,每個藥物同時都具有性和味,但一個藥只能有一個性,可以有兩個以上的味。特別要注意的是必須把四氣和五味結(jié)合起來,才能更準確地認識藥物的作用。在多數(shù)情況下,氣味相同,作用相近似,同一類藥物大多是這樣,如苦寒的藥物多具有清熱瀉火或清熱解毒或清熱燥濕作用,辛溫的藥物多具有發(fā)散風寒或發(fā)散風濕或溫通行氣的作用,甘溫的藥物多具有補氣助陽的作用。但氣味相同的藥,其作用也不一定完全一樣,有的尚有主次之分,如大青葉苦寒偏于清熱解毒,涼血消斑,龍膽苦寒偏于清熱燥濕,瀉肝膽實火;黃芪甘溫,偏于甘以補氣,鎖陽甘溫,偏于溫以助陽。氣味不同,作用不同,如紫蘇辛溫、薄荷辛涼、黃連苦寒,黨參甘溫;紫蘇功能解表散寒,行氣寬中,薄荷長于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黃連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黨參則補中益氣。而氣同味異、味同氣異者其所代表藥物的作用則各有不同。如麻黃、杏仁、大棗,烏梅,肉蓯蓉同屬溫性,由于五味不同,作用也不同。麻黃味辛、微苦,性溫,能發(fā)散風寒解表、平喘、利水,杏仁味苦性溫能下氣止咳平喘,大棗味甘性溫能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烏梅味酸性溫能斂肺止咳澀腸止瀉,肉蓯蓉味咸性溫能補腎助陽,潤腸通便。又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為辛味,由于四氣不同,作用也不相同。桂枝味辛性溫,能發(fā)散風寒解表、溫經(jīng)通陽,薄荷味辛性涼,能疏散風熱、清利咽喉,附子味辛性熱,能補火助陽、回陽救逆,石膏味辛性寒,能清熱降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