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一名化名童童的川童今年本該上四年級了,但從3年前開始就被父親童輝(化名)關在家中,不得外出,也不許外界主動接近他,包括他的姥姥、姥爺、爺爺和奶奶。媒體報道詳情如下:
童輝:42歲,大專學歷,過去在單位負責醫(yī)務工作,有上進心。
起因:3年前,童輝的妻子患抑郁癥自殺;緊接著,他所在的單位合并到另一個單位,原單位所有職工都被要求買斷工齡。在遭受連續(xù)生活打擊的情況下,他的言行變得異常,開始封閉自己,并把正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童童從課堂拽回家,關閉起來,過起了與世隔絕的日子。童童一提上學的事,就會遭到父親的暴打,后來使主動放棄了上學。
過程:除了童童的姥姥每月來一次,童輝不允許任何人到家里來。之所以讓岳母來,是因為岳父岳母曾經(jīng)幫助他照料一過童童。幾乎沒有人見過他們父子二人出過家門,童童與外界的唯一聯(lián)系就是聽姥姥送的收音機。童輝的同事、鄰居和親戚都主動上門幫助他,和他談心,但他一概拒絕,且用一塊1米長的鐵板打趕來人,使人們不敢再登門。因為沒有繳費,相關部門雖然沒有切斷童童家的電源,但掐斷了有線電視和煤氣供應。父子倆用電飯煲烹煮所有食品。
與此同時,童童的姥姥每次去探望外孫,都覺得他與自己的交流越來越少,反應也越來越遲鈍,這讓她欲哭無淚。3年后,老人終于控制不住,呼吁社會幫助童童。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幾乎都去敲過童輝的家門,他們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太可怕了,我們再也不愿意去了,去了就是找罵我打。"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甚至給市精神病院打電話"他們(醫(yī)院)說隨時都可以通過強制手段抱病人接走,可是誰能確定他真的患了精神病呢?"各方態(tài)度、童輝的家人也希望他能夠去接受心理治療,每隔一段時間,他的父母和妹妹都會給他思想工作,有時在門外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墒?,童輝根本聽不進去。童輝的母親和繼父認為"我們兒子只是太想要一份工作了,他的精神沒有問題。這也沒辦法,我們寧愿讓孫子陪著他這樣過下去。要是非把孫子接出來,他會自殺的,因此不能讓孩子離開他。"童輝的岳母認為“他們不能為了兒子就把孫子搭上吧?我還是希望童童能出來上學,即使不給我監(jiān)護權也好,我愿意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苯值赖膽B(tài)度是"我們真的是沒有辦法了。我們不能坐視童輝這樣剝奪童童的受教育權和健康成長權,但是我們又不能破門而入,強行拉走童童。"
問題:
1.一般兒童有哪些需要,童童的哪些需要受到了侵害?
2.簡單描繪童童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圖,并做簡要分析,提出社會工作介入策略。
參考答案:
按照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兒童的成長需要通常包括:
(1)獲得基本生活照顧的需要。兒童沒有生存能力,完全依靠父母的養(yǎng)育得以存活、成長。
(2)獲得健康照顧的需要。適當?shù)纳硇尼t(yī)療照顧、預防保健服務及健康照顧是兒童健康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兒童的身心發(fā)育具有可塑性、快速性、復雜性和易變性的特征,沒有充分的健康照顧,兒童異常的可能性隨時可能發(fā)生。
(3)獲得良好家庭生活的需要。家庭作為兒童的第一個社會,對兒童的影響將直接反映到兒童未來的社會角色中。良好的家庭生活對兒童順利地社會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滿足學習的需要。學習、游戲和勞動在兒童發(fā)展和個性品質(zhì)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5)滿足休閑和娛樂的需要。
(6)擁有社會活動能力的需要。這是兒童在進入成年期后,融入社會,成為合格公民必須具備的能力,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有義務培養(yǎng)兒童的這種能力。
(7)獲得良好心理發(fā)展的需要。兒童在成年之前,也會經(jīng)歷不同的成長階段,每一階段都會面臨角色的轉變和心理的調(diào)試。只有處理好了每個轉折階段的角色和心理轉變,兒童才能健康成長。
(8)免于被剝削、傷害的需要。這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社會工作者可以較快地選擇介入策略:
(1)采取危機干預措施,將童童從禁閉狀態(tài)中解救出來,由姥姥照顧其日常生活;
(2)對童童的父親采取強制性健康檢查,包括身體、心理和精神健康,根據(jù)檢查結果制訂相應的干預計劃;
(3)對童童的爺爺、奶奶和姑姑進行團體輔導,矯治他們對童童的態(tài)度,同時通過與他們的溝通,將他們轉換成幫助童童父親的支持力量;
(4)通過康復訓練、心理輔導、團體活動、個別教育計劃等,幫助童童恢復正常生命和生活狀態(tài),為返校做好準備;
(5)通過與其他社工聯(lián)合,調(diào)動學校資源,促成童童返校學習;
(6)通過資源整合,為童童爭取生活補貼,使姥姥的照顧可持續(xù),為童童創(chuàng)造一個永久安全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
(7)為防止童童事件再發(fā)生,社工要進行政策倡導。
對照上述的兒童成長需要,童童的案例反映出他受到的傷害包括:獲得基本生活照顧的需要、獲得健康照顧的需要、獲得良好家庭生活的需要、滿足學習的需要、滿足休閑娛樂的需要、擁有社會生活能力的需要、獲得良好心理發(fā)展的需要等幾乎一般兒童所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