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一.選擇題
1.D.美國第一個將巴甫洛夫的研究結果作為學習理論基礎的是華生。
2.A.心理發(fā)展的童年期處于學前教育階段。
3.B.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最高層次需要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4.A.診斷性評價一般在教學開始前使用,目的是摸清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及個別差異。
5.C.當學生的動機水平適中時,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最大。
6.B.在學習較容易、較簡單的課題時,應盡量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動機水平;在學習較復雜的課題時,應盡量使氣氛輕松自由,學生保持較低的動機水平即可。
7.B.力求成功者相對于避免失敗者而言,其成就動機較低,因為他們的目的是獲取成功,往往會選擇中等難度的任務,當面臨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穩(wěn)操勝券的任務時,他們的動機水平反而會下降。
8.A.人們在保持知識時采用各種記憶術,實際是應用了記憶的精加工策略。
9.c.技能是通過練習獲得的,這是技能學習最基本的條件。
10.A.見學習精要第361頁中常模參照評價的定義。
11.D.根據(jù)維納的成就歸因理論可知,運氣因素是不穩(wěn)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12.C.考試時產生的過度緊張和焦慮,說明考生的動機水平過強。
13.A.場依存型認知風格是指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jù)。
14.B.當一個人熟悉了某種物體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時,就很難看到物體所具有的其他潛在功能,這就是功能固著。
15.B.A屬于逆向負遷移,c屬于橫向正遷移,D屬于正遷移,只有B屬于垂直遷移。
16.A.奧蘇貝爾認為,學生學習的實質是有意義接受學習。
17.D.柯爾伯格提出了道德發(fā)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理論。
18.A.見學習精要第300頁中品德的定義。
19.C.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陳述性知識相當于加涅學習結果分類體系中的言語信息。
20.B.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結構中最具有動力色彩的成分。
二、填空題
1.穩(wěn)定性控制性
2.替代強化自我強化
3.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4.流暢性獨特性5.先快后慢
6.順向遷移逆向遷移
7.課程目標學科目標課堂教學目標
8.操作技能或動作技能心智技能或智力技能
9.認知階段自動化
10.認知自我提高
三、簡答題
1.
(1)功能:短時記憶是操作性的,長時記憶是備用性的。
?。?)容量:短時記憶的容量是7±2個組塊,長時記憶的容量很大。
?。?)表征:短時記憶以視覺或聽覺的表象表征為主,也可以用抽象的語義命題表征;長時記憶的表達較復雜,一種觀點認為,陳述性知識以命題網絡表征,程序性知識以產生式系統(tǒng)表征;另一種觀點認為,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既可用語義編碼,也可用形象編碼。
2.影響學習動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內部因素。學習動機既然是學習的內部動因,是客觀的學習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內部條件在學習動機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①學生的自身需要與目標結構;②成熟與年齡特點;③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個別差異;④學生的志向水平和價值觀;⑤學生的焦慮程度。
(2)外部因素。①家庭環(huán)境與社會輿論;②教師的榜樣作用。
3.
?。?)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種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的產生。
?。?)原有認知結構。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遷移方式,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第二,原有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jié)、控制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3)學習者的心向與定勢。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同一種現(xiàn)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tài)。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xiàn)為兩種:促進和阻礙。
此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tài)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