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7日,劉某與被告公司簽訂購房訂購單,向被告公司預訂了一套總價8萬余元的商品房。雙方約定預付定金5000元,付款方式為5月4日一次性付款。事后,劉某交付定金后因資金不湊手,未能在5月4日交付余款。5月15日,劉某再次到被告公司協(xié)商,雙方將付款方式變更為劉某于當天支付2.5萬元,余款交房時付清。為此,被告公司財務部門在出具給劉某的2.5萬元收據(jù)上,特別注明該款系分期付款之一部分。
2007年1月5日,劉某交納余款時遭到拒絕。被告公司以劉某違約為名,要求解除雙方合同。為此,劉某起訴到法院,請求判令被告公司履行合同。
案件審理中,被告公司辯稱,雙方雖然簽署了訂購單,但劉某沒有依約一次性交付購房款,屬于違約在先。同時,被告公司辯稱,其財務部門沒有權(quán)利對付款方式進行變更,因此,收據(jù)內(nèi)容不能說明被告公司同意分期付款。
法院審理后認為,劉某與被告公司在平等自愿的基礎(chǔ)上簽訂購房訂購單后,形成了實際存在和正在履行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應受法律保護。劉某繳納定金后,購房協(xié)議已實際履行。隨后,劉某雖然沒有依約交納房款,但其違約行為已被被告公司收受2.5萬元的行為所否定。因此,法院不予采信被告公司的辯解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