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大戟
【拼 音】:DAJI
【英文名】:紅大戟 Knoxia Root京大戟Peking Euphorbia Root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紅芽大戟的根。
【功 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jié)。
【主 治】:治水腫,水臌,痰飲,瘰疬,癰疽腫毒。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寒,有毒。①《本經(jīng)》:“味苦,寒。”②《別錄》:“甘,大寒,有小毒。”③《藥性論》:“味苦辛,有大毒。”
入肺、脾、腎經(jīng)。①《本草經(jīng)疏》:“入腎、肝?!雹凇侗静萃ㄐ?”入肝、膀胱。”③ 《得配本草》:“入三陰,足太陽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用藥忌宜】:患虛寒陰水及孕婦忌服,體弱者慎用。
【藥物配伍】:①《本草經(jīng)集注》:“反甘草。”②《藥性論》:“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雹?《唐本草》:“畏菖蒲、蘆草、鼠屎?!雹堋度杖A子本草》:“小豆為之使,惡薯蕷?!雹荨毒V目》: “得棗則不損脾?!雹邸侗窘?jīng)逢原》:“脾胃肝腎虛寒,陰水泛濫,犯之立斃,不可不審。”大戟與甘草配伍是禁忌;配木香,瀉水逐飲;配甘遂、白芥子,行經(jīng)絡(luò)水;配大棗,逐水消腫;配干姜,溫中回陽;配雄黃,祛寒解毒。
【別 名】:下馬仙(《綱目》)。原植物①大戟 又名:蕎(《爾雅》)、邛巨(《本經(jīng)》)、龍虎草、九頭獅子草、京大戟、將軍草、膨脹草、天平一枝香、迫水龍、大貓兒眼、黃花大戟、黃芽大戟、千層塔、搜山虎、穿山虎、一盤棋 ②紅芽大戟(《小兒藥證直訣》) 又名紅毛大戟、紅芽戟、南大戟
【處方名】:大戟、大吉、京大戟、紅大戟、醋大戟、煨大戟、紅牙大戟、紅芽大戟
處方中寫大戟、大吉、京大戟、紅大戟等均指生大戟。為原藥去雜質(zhì),洗凈,潤切曬干入藥者。有毒,用量宜小。
醋大戟為大戟片用醋拌勻,至醋吸盡,再用文火炒干入藥者,毒性減小。
煨大戟為大戟片用麩炒至深黃色時(shí)取出晾涼入藥者,減緩毒性。
【商品名】:京大戟:又名草大戟,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主產(chǎn)于江蘇,此外,四川、江西、廣西等地亦產(chǎn)。以根條粗壯、斷面色白者為佳。
紅大戟:又名南大戟、紅牙大戟、紅芽大戟、紅毛大戟、紫大戟、紅芽戟。為茜草科植物紅芽大戟的根。主產(chǎn)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以根條粗長、質(zhì)堅(jiān)實(shí)、斷面皮部紅褐色者為佳。
【動(dòng)植物資源分布】:①大戟分布東北、華東地區(qū)及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等地。②紅芽大戟(《小兒藥證直訣》)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chǔ)藏】:春季未發(fā)芽前,或秋季莖葉枯萎時(shí)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曬干。
【拉丁名】:藥材紅大戟Radix Knoxiae原植物京大戟Radix Euphorbiae Pekinensis原植物①大戟 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②紅芽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大戟科植物準(zhǔn)噶爾大戟Euphorbia soongaricaBoiss
【炮制方法】:大戟:揀去雜質(zhì),用水洗凈,潤透,切段或切片,曬干。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鍋內(nèi)用文火煮至醋盡,再炒至微干,取出,曬干。(大戟100斤,用醋30~50斤) ①《雷公炮炙論》:“采得大戟于槐砧上細(xì)銼,與海芋葉拌蒸,從已至申,去芋葉,曬干用之。” ②《綱目》:“凡采得大戟以漿水煮軟,去骨曬干用,海芋葉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雹邸侗静萃ㄐ罚骸按箨脳椡筌?,去骨,曬干。”
【考 證】: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①《雷公炮炙論》:“凡使大戟勿用附生者,若服,令人泄氣不禁,即煎薺尼子湯解?!雹凇侗静輬D經(jīng)》:“大戟,春生紅芽,漸長作叢、高一尺以來;葉似初生楊柳,小團(tuán);三月、四月開黃紫花,團(tuán)圓似杏花,又似蕪荑;根似細(xì)苦參,皮黃黑,肉黃白色;秋冬采根,陰干?;吹槌稣撸o圓,高三、四尺,花黃,葉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葉似芍藥?!雹邸毒V目》:“大戟,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薄昂贾葑洗箨獮樯?,江南土大戟次之。北地綿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韌如綿,甚峻利,能傷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P>
【生藥材鑒定】:①京大戟 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15~20厘米,直徑可達(dá)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側(cè)根,頂端多膨大,上有許多圓形的地上莖痕,向下漸細(xì),有縱直溝紋及橫生皮孔與支根痕,質(zhì)堅(jiān)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類白色至灰棕色;氣無,味苦澀。以根條均勻、肥嫩、質(zhì)軟無須者為佳。主產(chǎn)江蘇,此外,四川、江西、廣西等地亦產(chǎn)。②紅大戟為植物紅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紅毛大戟、紅芽戟、南大戟。呈長圓錐形至紡錘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長6~8~14厘米,直徑0.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多扭轉(zhuǎn)的皺紋,有時(shí)可見橫生皮孔及支根殘基或支根痕,頂端有地上莖痕;質(zhì)堅(jiān)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呈紅褐色至棕黃色。氣微,味辣刺喉。以條大、肥壯、色紫紅、堅(jiān)實(shí)無須根者為佳。主產(chǎn)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此外,大戟科植物準(zhǔn)噶爾大戟Euphorbia soongaricaBoiss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歷代《本草所載大戟,品種亦不止一種,但大多數(shù)是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圖經(jīng)》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實(shí)圖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態(tài)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圖經(jīng)》中的“河中府大戟”,似為豆科植物;《綱目》所稱的“北方綿大戟”,似即今之綿大戟(參見“狼毒”條);至于茜草科的紅芽大戟,《本草》中未見收載,但為目前大戟藥材中使用最廣的一種。顯微鑒定: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20余列木栓細(xì)胞,皮層狹窄,韌皮部散有多數(shù)乳汁管,直徑30-90μm,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占根的大部分,射線寬廣;導(dǎo)管大多徑向排列,其旁散有單個(gè)或成束的非木化纖維。本品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5-53μm,偶見方晶。顯微鑒定:紅大戟 粉末:紅棕色。①草酸鈣針晶隨處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長圓形粘液細(xì)胞中。針晶束長50-153μm,兩端整齊,或參差不齊。②具緣紋孔及少數(shù)網(wǎng)紋導(dǎo)管,直徑12-74μm;具緣紋孔較細(xì)密,并列或?qū)α?。?dǎo)管分子較短,多呈梭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末端漸尖、平截或端壁偏斜,穿孔較小,位于側(cè)壁,壁厚3-12μ m,有的增厚不均勻。③木纖維細(xì)長,直徑10-24μm,壁厚約4μm,纖維管胞有具緣紋孔,紋孔口斜裂縫狀或人字形;韌型纖維具細(xì)小圓紋孔或斜紋孔。④木薄壁細(xì)胞類長方形或長梭形,直徑14-33μm,壁具較大而密的圓紋孔。此外,有木栓細(xì)胞及色素塊。
【中藥化學(xué)成分】:①大戟根含三萜成分(為大戟甙Euphorbon等)、生物堿、大戟色素體Euphorbia A,B,C等。新鮮葉含維生素C110~112毫克%。②紅芽大戟根含游離蒽醌類0.56% 及給合性蒽醌類0.25%。根含大戟甙(euphornin)約0.7%,由大戟甙元(euphorcomin)與D-葡萄糖、L- 阿拉伯糖縮合而成。另含樹膠、樹脂,還含生物堿。含4種蒽醌化合物為3-羥基巴戟醌(3-hydroxymorindone);1,3,5,6-四羥基-2-甲基蒽醌)、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異茜草素(rubiadin)及1,3,5-三羥基-2-甲基-6-甲氧基蒽醌(紅大戟素);尚有2種有機(jī)酸為丁香酸和另一結(jié)構(gòu)未定的有機(j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