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地骨皮
【拼 音】:DIGUPI
【英文名】:Chinese Wolfberry Root-bark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茄科植物枸杞等的根皮。
【功 效】:涼血止血,清熱退蒸,清泄肺熱,清熱滋陰,清熱解毒。
【主 治】: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
【性味歸經(jīng)】:甘,寒。①《本經(jīng)》:“味苦,寒?!雹凇秳e錄》:“大寒,無毒?!雹邸毒V目》:“味甘淡,寒?!?/P>
入肺、肝、腎經(jīng)。①《湯液本草》:“足少陰,手少陽經(jīng)?!雹凇独坠谥扑幮越狻罚骸叭敕?、腎二經(jīng)?!雹邸侗静輩R言》:“入足少陰、足厥陰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未撒或調(diào)敷。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者忌服。①《醫(yī)學(xué)入門》:“忌鐵?!雹凇侗静輩R言》:“虛勞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瀉者宜減之。”③《本草正》:“假熱者勿用?!?/P>
【藥物配伍】:配丹皮,可加強(qiáng)退熱除蒸作用;配白薇,透邪與清里并用,加強(qiáng)退虛熱之效;配桑白皮,具有清肺熱而不傷陰,護(hù)陰液而不致戀邪的作用;配浮小麥,心腎雙補(bǔ),養(yǎng)陰斂汗;配白茅根,涼血止血。
【別 名】:杞根、地骨、地輔、地節(jié)(《本經(jīng)》)、枸杞根、茍起根(《本草經(jīng)集注》)、枸杞根皮(《藥性論》)、山杞子根、甜齒牙根、紅耳墮根(《河南中藥手冊》)、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山東中藥》)、紅榴根皮((中藥材手冊》)、狗地芽皮(《四川中藥志》)
【處方名】:骨皮、地骨皮
【商品名】:地骨皮、枸杞根皮,以粗長、肉厚、無木心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生產(chǎn)。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凈泥土,剝下根皮,曬干。
【拉丁名】:藥材Cortex Lycii原植物L(fēng)ycium chinense Mill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及木心,略洗,曬干,切段。
【考 證】:出自《本草圖經(jīng)》:“地柏,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根黃,狀如絲,莖細(xì),上有黃點子,無花,葉三月生,長四、五寸許。四月采,暴于用;蜀中九月。藥市多有貨之?!?/P>
【生藥材鑒定】:干燥根皮為短小的筒狀或槽狀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長3~10厘米:寬0.6~1.5厘米,厚約3毫米。外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粗糙,有錯雜的縱裂紋,易剝落。內(nèi)表面黃白色,較平坦,有細(xì)縱紋。質(zhì)輕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棕黃色,內(nèi)層灰白色。臭微,味微甘。以塊大、肉厚、無木心與雜質(zhì)者為佳。顯微鑒定:根皮橫切面:落皮層厚,有2-3條木栓組織帶,最內(nèi)的木栓層為完整的環(huán)帶,外面的則交錯連接;可見頹廢的篩管群及射線細(xì)胞。韌皮部約占根皮厚度之半,射線寬1(-2)列細(xì)胞;薄壁細(xì)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砂晶;纖維單個散在或少數(shù)成束;偶見石細(xì)胞。粉末:米黃色。①草酸鈣砂晶隨處散在,有的薄壁細(xì)胞充滿砂晶,形成砂晶囊。②纖維常與射線細(xì)胞連接。梭形或紡錘形,長110-230μm,直徑17-37(-48)μm,壁厚3-11μm,木化或微木化,具稀疏斜紋孔,有的胞腔內(nèi)含黃棕色物。③淀粉粒單粒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5-22μm;復(fù)粒由2-8分粒組成。此外,偶見類圓形、紡錘形或類長方形石細(xì)胞,木栓細(xì)胞及落皮層薄壁細(xì)胞。
【中藥化學(xué)成分】:根皮含桂皮酸和多量酚類物質(zhì)、甜菜堿(Betaine)。也有報道,甜菜堿只含于枸杞的葉和果實,不存在于根皮。根中尚含抑制硫胺素活性的物質(zhì),這種抑制作用可被半胱氨酸及維生素C解除。地骨皮中尚分得 B一谷甾醇、亞油酸、亞麻酸、卅一酸等。枸杞根皮含甜菜堿(betaine)、谷甾醇及維生素B1,又謂含桂皮酸(cinnamic 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