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夏枯草
【拼 音】:XIAKUCAO
【英文名】:藥材 Common Selfheal Fruit-Spike
【來 源】: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
【功 效】:清肝,散結。
【主 治】:治瘰疬,癭瘤,乳癰,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淚,頭目眩暈,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核,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血崩,帶下。
【性味歸經】:苦辛,寒。①《本經》:"味苦辛,寒。"②《別錄》:"無毒。"③《本草正》:"味微苦,微辛。"
入肝、膽經。①《滇南本草》: "入肝。"②《本草經疏》: "入足厥陰、少陽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用藥忌宜】:脾胃虛弱者慎服。①《本草經集注》:"土瓜為之使。"②《得配本草》:"氣虛者禁用。"
【別 名】:夕句、乃東(《本經》)、燕面(《別錄》)、麥穗夏枯草、麥夏枯、鐵線夏桔(《滇南本草》)、鐵色草(《綱目》)、棒柱頭花(《中國藥植志》)、大頭花(《浙江中藥手冊》)、燈籠頭、羊腸菜、鎯頭草(《江蘇植藥志》)、白花草(《河北藥材》)、脹飽草(《山東中藥》)、棒槌草(《中藥志》)、干葉葉(《陜西中藥志》)、鑼錘草、東風、牛牯草、地牯牛、廣谷草 (《湖南藥物志》)、六月干、棒頭柱(《閩東本草》)
【處方名】:夏枯草、下枯草
【商品名】:夏枯草,以穗粗長、干燥、紅棕色、無梗葉雜質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藥材主產于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產。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夏季當果穗半枯時采下,曬干。
【拉丁名】:藥材Spica Prunellae原植物 Prunella vulgaris L.
【考 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生藥材鑒定】:干燥果穗呈長圓柱形或寶塔形,長2.5~6.5厘米,直徑 1~1.5厘米,棕色或淡紫褐色。宿萼數輪至十數輪,作覆瓦狀排列,每輪有5~6個具短柄的宿萼,下方對生苞片 2枚。苞片腎形,淡黃褐色,縱脈明顯,基部楔形,先端尖尾狀,背面生白色粗毛。宿萼唇形,上唇寬廣,先端微3裂,下唇2裂,裂片尖三角形,外面有粗毛?;ü诩靶廴锒家衙撀?。宿萼內有小堅果4枚,棕色,有光澤。體輕質脆,微有清香氣,味淡。以色紫褐、穗大者為佳?!撅@微鑒定】 粉末:深棕色。 ①宿萼外表皮細胞異形,表面觀細胞延長,重周壁深波狀彎曲,直徑31~57μm,長約至121μm,壁舟厚,非木化,胞腔含淡黃色或黃棕色物。② 非腺毛多碎斷,完整都1~14細胞,單細胞者多見,錐形,長16~54μm,多細胞者常有一個或幾個細胞收縮,長約至2075μm,表面具細小疣狀突起,有的胞腔內含黃色物。③腺毛頭部類長圓形而扁,1~2細胞,單細胞者一邊延長鉤狀,直徑紅至39μm,胞腔內充滿黃色分泌物;柄 1~2細胞。④腺鱗頭部類圓形,4細胞,直徑32~62μm,內含黃色分泌物。 ⑤果皮石細胞表面觀垂周壁波狀或深波狀彎曲,胞腔星狀分枝,有的充滿黃色物。⑥果皮薄壁細胞類多角形,內含砂晶。⑦種皮細胞表面觀類長多角形,壁具細密弧形條網狀增厚。⑧ 苞片表皮細胞類多角形,重周壁平直或稍彎曲,表面具細密角質條紋,有的細胞含黃色或黃棕色物,氣孔直軸式。
【中藥化學成分】:全草含三萜皂甙,其甙元是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尚含游離的齊墩果酸、熊果酸(Ursolic acid)、蕓香甙(Rutin)、金絲桃甙(Hyperoside)、順-咖啡酸(Caffeic acid)、反-咖啡酸、維生素 B1、維生素 C、維生素 K、胡蘿卜素、樹脂、苦味質、鞣質、揮發(fā)油、生物堿、水溶性鹽類(約3.5%,其中約68%是氯化鉀)等?;ㄋ牒w燕草素(Delphinidin)和矢車菊素(Cyanidin)的花色甙、 d-樟腦(d-Camphor)、 d-小茴香酮(d-Fen-chone)、熊果酸。 薄層層析鑒定證明不同生長時期的果穗(紅棕色、青色、黑色)均含熊果酸、齊墩果酸、咖啡酸和沒食子酸,黑色果穗所含熊果酸的量較你,而根和莖葉檢不出熊果酸和齊墩果酸。又報道,尚含胡蘿卜甙β-香樹脂醇及4種同系高級脂肪酸,以及谷甾醇、膽甾醇、 stigmast-7-en-3β-ol和spinasterol。全草含皂甙,其甙元為齊墩果酸,并游離的熊果酸和齊墩果酸。另含蕓香甙、金絲桃甙、順式及反式咖啡酸和鞣質,此外含水溶性無機鹽類約 3.5%,其中氯化鉀達68%,水難溶性生物堿樣物質、樹脂、苦味質和揮發(fā)油,油中主含1,8- 桉油精及β-蒎烯、月桂烯、乙酸芳樟酯、α-水芹烯、芳樟烯等。種子含肪脂油及脂酶。
【中藥化學鑒定】: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熱回流1h,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fā)皿中,在水浴上蒸干,殘渣加醋酐1滴使溶解,再加硫酸少量,顯紫色,暗棕色。(檢查三萜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