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芳香化濕藥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 掌握芳香化濕藥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yīng)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蒼術(shù)、厚樸、藿香、砂仁。
熟悉:白豆蔻、佩蘭。
了解:草豆蔻。
3. 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
藿香與佩蘭
4. 掌握類藥的性能特點(diǎn),主治病證,以及主治病證的異同。
砂仁與白豆蔻,
5. 掌握蒼術(shù)配厚樸、陳皮的意義。
概述
【含義】 凡氣味芳香,具有化濕運(yùn)脾作用的藥物,稱為芳香化濕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jīng),功能化濕醒脾或燥濕運(yùn)脾,兼解暑發(fā)表。
【適應(yīng)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脾為濕困,運(yùn)化失職而致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瀉、食少倦怠、舌苔白膩,或濕熱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濕溫等。兼治陰寒閉暑等。
【配伍方法】 寒濕困脾者,配溫里藥;
濕熱阻中者,配清熱燥濕藥;
濕阻氣滯較甚者,配行氣藥;
脾虛生濕者,配補(bǔ)氣健脾藥。
【使用注意】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易耗氣傷陰,故陰虛血燥氣虛者慎用;
又因其氣芳香,大多含揮發(fā)油,故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
配伍應(yīng)用
蒼術(shù)配厚樸、陳皮:蒼術(shù)性溫,功能燥濕健脾;厚樸性溫,功能燥濕、行氣、消積;陳皮性溫,功能燥濕化痰、行氣調(diào)中。三藥相合,既善燥濕行氣,又能消積健脾,凡寒濕中阻或夾食積者即可投用。若為濕熱者,當(dāng)再配苦寒之品。
相似藥物比較
藿香、佩蘭:均芳香入脾胃經(jīng),善化濕解暑,治濕阻中焦、濕溫及暑濕等證常相須為用,其中,藿香微溫,化濕力較強(qiáng),且兼發(fā)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飲冷之陰寒閉暑證。還能止嘔:治寒濕等所致的惡心嘔吐。佩蘭性平偏涼,藥力平和,又為治脾經(jīng)濕熱之口甜或口苦多涎之要藥。
砂仁、白豆蔻:同源于姜科植物的果實(shí),均芳香辛溫,功善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治濕阻中焦、脾胃氣滯及胃寒嘔吐等。但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強(qiáng),兼止瀉、安胎,善治濕滯或虛寒泄瀉,以及妊娠氣滯惡阻與胎動(dòng)不安;白豆蔻則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力較緩,兼治濕溫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