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產生背景:
米德的自我理論深受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詹姆斯和杜威的實用主義和機能主義心理學、馮特的實驗心理學、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以及當時的社會學思潮的影響。但是,對米德自我理論的創(chuàng)立構成直接影響的是詹姆斯、鮑德溫和庫利等人的自我理論。
威廉·詹姆斯(1842-1910)認為,自我是個體意識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把自我劃分為兩部分:一是純粹自我,即主我,是作為知者的自我,是個體活動的覺察者;一是經驗自我,即客我,是作為被知者的自我,是主我所感知的主體活動及身心活動。經驗自我分為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和精神自我。物質自我是涉及個體的身體、衣服、家庭、朋友和財產等的意識;社會自我是涉及個人的所屬群體、社會地位等方面的意識;精神自我是關于個人的興趣、能力、信仰等內在精神生活的意識。詹姆斯認為社會自我來源于個人對個體的承認,而這一承認又是以個體給他人留下的印象為基礎的,每個人都有多個社會自我。關于純粹自我。則僅可以從個體能認識事物這一事實推知,而不能下實體性的定義。事實上,詹姆斯把“意識自我”當作純粹自我。
詹姆斯·馬克·鮑德溫(1861-1934)和查爾斯·H·庫利(1864-1929)是美國德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他們進一步發(fā)展了詹姆斯提出德社會自我這一概念,鮑德溫認為自我是一種社會產物,是兒童通過對交往伙伴的模仿而獲得的。庫利對自我社會性的認識更加深入了一步。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根據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而形成的。庫利把他人的反應和評價比作“鏡子”,個體是從這面“鏡子”中“照”見自己的,所以一個人的自我實際上是一種“鏡中我”。
在批判地繼承了以上這些研究者的理論的基礎上,米德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符號互動自我理論。
代表人物:米德
喬治·赫伯特·米德,美國實用主義哲學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都有獨創(chuàng)的思想。早年就學德國時,受德國心理學研究領域里關于人文方法和科學方法的論戰(zhàn)的影響,米德對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進而建構了他社會心理學學說。米德生前論著甚少,逝世后由學生整理其生前的講義、手稿出版,主要著作有《心靈、自我與社會》(1934)、《行動哲學》(1938)、《19世紀的思想運動》(1936)、《現(xiàn)時的哲學》(1932)。其中《心靈、自我與社會》是米德講授社會心理學30年心血的結晶,是其思想的精華所在。解讀這一著作“將給人們提供一條進入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米德總結了前人的思想,構建的符號互動理論也為迄今為止的自我心理學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石。
理論內容:
米德認為,個人社會行為是其所屬群體中規(guī)范行為內化的結果。米德的社會行為主義強調社會相互作用與個人行為的關系,他把社會相互作用視為聯(lián)結個人與社會的“媒介過程”,個人行為具有相互性和社會性,這種相互作用是人格形成的外部條件。米德還強調意識和個人行為的相互關系,他認為,由于意識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人們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看到自己、知道自己。他的相互作用論特別體現(xiàn)在他的自我論上:他認為,人的特點是有自我,就是人在客觀地對待社會環(huán)境的同時,也客觀地對待自己,把自己置于環(huán)境當中某一確定的位置上加以客觀化。而自我的客觀化,又與自我的結構和功能分不開。米德認為,自我通過他人的眼睛或者說社會這個一般的眼睛,把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予以組織化,并內化為己有,從而產生客我。米德那里的客我,是人在與他人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把自己對象化,并加以主觀規(guī)定的產物,客我以客體的面貌出現(xiàn),是受社會制約的。
米德認為,自我是逐步發(fā)展的,是在社會經驗和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他劃分了自我產生的三個階段:(1)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自我是原始的、不能運用符號的。模仿是這一階段的行為特點,兒童只是無意義的模仿動作,不明白到底在做什么,動作僅僅是模仿,缺乏意義和對符號的理解,不能運用語言對自我和客體定義;(2)扮演階段。兒童可以用有意義的語言對客體定義,原來模仿對待客體的方式就被因互動產生的意義所取代,自我也被他人所認可和定義,此時,兒童開始形成自我,但是兒童的角色模型是不穩(wěn)定的;(3)游戲階段。這是自我的完成階段。這時,兒童必須在情境中同時擔當眾多角色,即,必須從幾個重要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能從參與某些合作活動的人群中獲得復合的自我形象,形成“泛化的他人”。正如米德所指出,當一個泛化的他人內化成熟時自我便產生了。
米德極力闡述個人社會化的問題,把個人行為置于社會結構中去考慮,因此,“角色”概念是他的社會相互作用論中的一個關鍵概念。角色是個人在社會互動中,一方面得到社會期待(角色期待),另一方面遵照他人角色或社會規(guī)范等獲得的。米德的這一理論對后來的社會化理論影響很大。
20世紀70年代以來,符號相互作用論成為很有影響力的理論派別,它對社會學的影響也很大。符號作用論者認為:人生活在一個符號和物理的環(huán)境中;經由符號,個人有能力去刺激他人,這種方式與自我刺激是有區(qū)別的;經由符號溝通,個人從他人身上學習到大量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東西,包括行為方式等;這些符號、意義、價值等并非單獨存在,而是以一種群體的方式,大量復雜地存在著;思考是一個過程,透過這個過程抉擇一個行為。
符號互動理論對小組工作的啟示:
1、人類的行為與互動是由“符號”及其意義而引起的,人類不是對外部刺激做出簡單的反應,而是對刺激做出能動的反應,并且賦予新的社會意義。
2、人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實現(xiàn)人性化的,所以人類是互動過程的產物,只有與他人不斷互動,人類才具有社會性和創(chuàng)造力。
3、互動中的人組成最優(yōu)群體,只有充分發(fā)揮小組的作用,社會才能不斷進步。
4、人類在互動的過程中積極地塑造著自己的行為,所以互動強調社會過程。
5、人類群體必須承認環(huán)境的影響并且自覺適應環(huán)境。
6、個人在小組中擔任著各種不同的角色。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