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牽牛子
【拼 音】:QIANNIUZI
【英文名】:Pharbitis Seed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牽牛或毛牽牛等的種子。
【功 效】:瀉水消腫,瀉下通便,殺蟲攻積。
【主 治】:治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jié)。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寒,有毒。①《別錄》:“苦,寒,有毒?!雹凇端幮哉摗罚骸拔陡?,有小毒?!雹?《日華子本草》:“味苦薟。”
入肺,腎,大、小腸經(jīng)。①《綱目》:“走氣分,通三焦,達右腎命門。”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大、小腸二經(jīng)。”③《本草通玄》:“入肺,大、小腸?!雹堋侗静菪戮帯罚骸叭肫⑴c大、小腸,兼通膀胱?!?/P>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1~3分;煎湯,1.5~3錢。
【用藥忌宜】:孕婦及胃弱氣虛者忌服。①《日華子本草》:“得青木香、干姜良。”②《本草衍義補遺》: “不脹滿,不大便秘者勿用。”③《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雹堋侗静輦湟罚骸叭魸駸嵩谘郑溉鯕馓撊私??!?/P>
【藥物配伍】:配大黃,牽牛子偏走氣分,大黃偏走血分,二藥相伍,一治氣分之水濕壅結(jié),一治血分之實邪結(jié)滯,相濟為用,瀉下之力甚峻,具有導(dǎo)濕利水,泄瀉熱毒,破積通滯之功。配葶藶子,增強瀉肺行水,定喘消腫之功。配木香,牽牛子得木香使氣行,木香又可防牽牛子苦寒傷胃。二者合用,可用于水飲內(nèi)停,胸腹積水,腹大脹滿,小便不利等癥。配檳榔 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從而加強殺蟲藥力,并可借二藥的利氣,消積,破滯作用,排除蟲體。配茴香,專入下焦以消腫,止痛療疝之功。
【別 名】:草金鈴(《雷公炮炙論》)、金鈴(《本草圖經(jīng)》)、黑牽牛、白牽牛(《仁齋直指方》)、黑丑、白丑(《綱目》)。原植物牽牛,又名:盆甑草(《酉陽雜俎》)、狗耳草(《綱目》)、牽?;ǎā痘ㄧR》)、勤娘子、姜花(《植物名實圖考》)、裂葉牽牛、打碗花、江良科、??刺偃~牽牛、喇叭花。毛牽牛又名:圓葉牽牛、紫花牽牛。
【處方名】:二丑、黑白丑、牽牛子、炒二丑、黑丑、白丑、炒黑白丑、黑牽牛、白牽牛
處方中寫二丑、黑白丑、牽牛子、黑丑、白丑等均指生牽牛子。為原藥去雜質(zhì)生用搗碎入藥者。
炒二丑又名炒牽牛子。為凈牽牛子用文火炒至微黃搗碎入藥者。減緩毒性,增強消積功效。
【商品名】:黑丑:又名黑牽牛、黑牽牛子。為種子表面顏色灰黑色者。
白丑:又名白牽牛、白牽牛子。為種子表面顏色淺黃色者。
二丑:又名黑白丑、牽牛子。為黑丑和白丑的混合品。
以上商品均以子粒大而飽滿、干燥、無雜質(zhì)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牽牛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毛牽牛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7~10月間果實成熟時,將藤割下,打出種子,除去果殼雜質(zhì),曬干。
【拉丁名】:藥材Semen Pharbitidis原植物①牽牛 Pharbitis (L.)Choisy ②毛牽牛 Pharbitis purpurea(L.)Voigt
【炮制方法】:炒牽牛子:將凈牽牛子置鍋內(nèi)加熱,炒至微鼓起,取出放涼。①《雷公炮炙論》:“凡使?fàn)颗W?,入水中淘,取沉者曬干,拌酒蒸,從已至未,曬干,臨用青去黑皮?!雹凇毒V目》: “牽牛子,今多只碾取頭末,去皮麩不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P>
【考 證】:出自《雷公炮炙論》。
【生藥材鑒定】:干燥成熟的種子,卵形而具三棱,兩側(cè)面稍平坦,背面弓狀隆起,其正中有縱直凹溝,兩側(cè)凸起部凹凸不平。腹面為一棱線,棱線下端有類圓形淺色的腫臍。種子長4~8毫米,背面及平坦面寬3~5毫米。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黃白色(白丑)。種皮堅硬。橫切面可見極為皺縮而重疊的二片子葉。呈黃色或淡黃色。用水浸潤后,種皮作龜裂狀,并自腹面棱線處破裂,有顯著粘液性。氣無,味微辛辣。有麻辣感,并有豆樣味。以成熟、飽滿、無皮殼雜質(zhì)、無黑白相雜者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本品有黑、白二種,黑者名黑丑,白者名白丑,兩種的混合品名二丑。一般花色較深,呈紫紅等色者,其種子多黑,花色較淺,呈白色、粉紅等色者,其種子多白。種子的顏色與植物的品種無關(guān)。顯微鑒定: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細胞1列,間有分化成單細胞非腺毛;表皮及其下小細胞層含暗棕色物。柵狀細胞層為2~3(~6)列徑向延長細胞,于種臍周圍可至10余列,光輝帶位于外側(cè)。營養(yǎng)層細胞切向延長頹廢,種臍部位有通氣組織;有細小維管束。內(nèi)胚乳菲薄。子葉兩片,極皺縮,有分泌腔;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尚有細小草酸鈣簇晶。粉末:淡黃棕色或灰黃色。①種皮柵狀細胞斷面觀最外列細胞徑向45~81μm,切向5~ 11μm,向內(nèi)細胞漸短,有的類方形,壁厚,木化,有的胞腔含黃棕色物,光輝帶位于最外列細胞上端;表面觀類多角形,壁厚胞腔小,類圓形或扁圓形。②分泌腔類圓形或類長圓形,直徑30~150μm,周圍子葉細胞扁圓形,內(nèi)切向壁略隆起,互相連接,腔內(nèi)含油滴。③草酸鈣簇晶直徑9~25μm,棱角較尖。偶有小方晶。④種皮表皮細胞多破碎,表面觀形狀不規(guī)則,垂周壁較薄,波狀彎曲。⑤非腺毛單細胞完整者長46~182(~415)μm,基部直徑至37μm,壁稍厚。⑥下皮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排列較整齊,壁薄,稍彎曲。⑦通氣組織細胞形狀不規(guī)則,具短分枝,壁薄,細胞間隙大。此外,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本品以粒飽滿者為佳。
【中藥化學(xué)成分】:牽牛種子含牽牛子甙(Pharbitin,樹脂甙類)、牽牛子酸甲(Nilie acid)及沒食子酸(GaIlicacid)。牽牛子甙為一混合物,是羥基脂肪酸的各種有機酸酯的糖甙,經(jīng)皂化所得的牽牛子酸(Pharbitic acid)是至少含有4種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2種已被提純,經(jīng)酸水解可得牽牛子酸乙(Ipurolic acid)、葡萄糖及鼠李糖。另含生物堿麥角醇(Lysergol)、裸麥角堿(Chanoclavine)、噴尼棒麥角堿(Penniolavine)、異噴尼棒麥角堿(Isopennic-lavine)和野麥堿(Elymoclavine)。未成熟種子含赤霉素 A20(GA20, Gibberellin A20)、赤霉素A3(GA3)、赤霉素 A5(GA5)。種子含牽牛子甙(pharbitin)約 2%,用堿水解生成牽牛子酸(pharbitic acid)和順芷酸(tiglic acid)、尼里酸(nilic acid)、 α-甲基丁酸(α-methylbutyric acid)和戊酸(valeric acid)。而牽牛子酸為混合物,分離得牽牛子酸A、B、C、D,其中以C和D為主,亦具有甙的結(jié)構(gòu),如牽牛子酸C(pharbitic acidC) 是由尹波路酸(ipurolic acid,3,ll-dihydroxytetradecanoic acid)與二分子D-葡萄糖、二分子L-鼠李糖和一分子D-奎諾糖(D-quinovose)縮合成的甙,而牽牛子酸D則比C多一分子鼠李糖。另外尚含生物堿類化全物麥角醇(lysergol)、裸麥角堿(chanoclavine)、噴尼棒麥角堿 (penniclavine)、異噴尼棒麥角堿(isopenniclavine)和野麥角堿(elymoclavine)。此外種子尚含脂肪油11%,以及蛋白質(zhì)、甾醇類化合物、色素和糖類。未成熟種子含多種赤霉素,如赤霉素A3(gibberellin A3,gibberellic acid)、赤霉素 A5、A20、A26、A27和赤霉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 glucosides)Ⅰ、Ⅱ、Ⅲ、Ⅳ、Ⅴ、 Ⅵ、Ⅶ、FⅧ等。
【中藥化學(xué)鑒定】:⑴取樣品粗粉2g,加石油醚20ml浸泡2~4h,濾過。脫脂后樣品加甲醇20ml,冷浸 4h,濾過。取濾液3ml,置蒸發(fā)皿內(nèi)蒸干,滴加濃硫酸1滴,于水浴上加熱,殘渣顯紅色至紫紅色。(檢查牽牛子甙)⑵用毛細管將上述甲骨文醇 提取液滴在濾紙上,再滴加5%磷鉬酸試液,在120℃左右烘烤 2min則顯藍色斑點。(檢查牽牛子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