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女貞子
【拼 音】:NUZHENZI
【英文名】:Glossy Privet Fruit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木犀科植物女貞的果實。
【功 效】:補肝腎,強腰膝。
【主 治】:治陰虛內(nèi)熱,頭暈,目花,耳鳴,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平。①《本經(jīng)》:“味苦,平?!雹凇秳e錄》:“甘,無毒?!?/P>
入肝、腎經(jīng)。①《本草經(jīng)疏》:“入足少陰經(jīng)。”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腎三經(jīng)?!?/P>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熬膏或入丸劑。外用:熬膏點眼。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泄瀉及陽虛者忌服。《本草經(jīng)疏》:“當雜保脾胃藥及椒紅溫暖之類同施,不則恐有腹痛作泄之患?!?/P>
【別 名】:女貞實(《本經(jīng)》)、冬青子(《濟急仙方》)、爆格蚤(《分類草藥性》)、白蠟樹子(《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鼠梓子(《廣西中藥志》)。原植物女貞(《本經(jīng)》) ,又名:楨木(《山海經(jīng)》)、女貞木(《典術(shù)》)、冬青、蠟樹(《綱目》)、小葉凍青(《醫(yī)林纂要》)、將軍樹(《臨安縣圖經(jīng)》)、水蠟樹(《植物名實圖考》)、水瑞香、凍青樹、大蠟葉、水楨、白蠟樹
【處方名】:女貞子、蒸女貞子、熟女貞子、酒女貞子等
處方中寫女貞子指蒸女貞子或熟女貞子,為凈女貞子蒸透曬干入藥者。
酒女貞子又名酒制女貞子。為凈女貞子用黃酒拌勻蒸熟,曬干入藥者。
【商品名】:女貞子。以顆粒大、飽滿、黑褐色、干燥無雜質(zhì)者為佳。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根(女貞根)、樹皮(女貞皮)、葉(女貞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華東、華南、西南及華中各地。主產(chǎn)浙江、江蘇、湖南、福建、廣西、江西以及四川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枝葉曬干,或?qū)⒐麑嵚匝?,曬干?/P>
【拉丁名】:藥材Fructus Ligustri Lucidi原植物女貞 Ligustrum lucidum Ait.
【炮制方法】:女貞子:揀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酒女貞子:取凈女貞子,加黃酒拌勻,置罐內(nèi)或適宜容器內(nèi),密閉,坐水鍋中,隔水燉至酒吸盡,取出,干燥(每女貞子100斤,用黃酒20 斤)?!兜门浔静荨罚骸芭懽酉慈テひ?,酒拌蒸,曬干。淡鹽水拌炒亦可。”
【考 證】:出自《本草正》 《綱目》:“女貞、冬青、枸骨三樹也。女貞即今俗呼蠟樹者;冬青即今俗呼凍青樹者;枸骨即今俗呼貓兒刺者。東人因女貞茂盛,亦呼為冬青,與冬青同名異物,蓋一類二種爾。二種皆因子自生,最易長。其葉厚而柔長,綠色,面青背淡;女貞葉長者四、五寸,子黑色;凍青葉微圓,子紅色,為異。其花皆繁,子并累累滿樹,冬月鴝鵒喜食之。木肌皆白膩。今人不知女貞,但呼為蠟樹。”
【生藥材鑒定】:干燥果實卵形或橢圓球形,有的微彎曲,長5~10毫米,直徑3~4毫米。外皮藍黑色,具皺紋,兩端鈍圓,底部有果柄痕。質(zhì)堅,體輕,橫面破開后大部分為單仁,如為雙仁,中間有隔瓤分開。仁橢圓形,兩端尖,外面紫黑色,里面灰白色。無臭,味甘而微苦澀。以粒大、飽滿、色藍黑、質(zhì)堅實者為佳。顯微鑒定: 果實橫切面:處果皮為1列表皮細胞,類多角形,外壁及側(cè)壁曾厚,內(nèi)含油滴,中果皮為10~20余列薄壁細胞,近內(nèi)果皮處有維管束散在。內(nèi)果皮為4~8列纖維。種皮表面細胞切向延長,間有分泌細胞,其內(nèi)為棕色薄壁細胞,胚乳內(nèi)有子葉2枚。粉末:灰棕色或黑灰色。①外果皮表皮細胞黃棕色或紫棕色。斷面觀略呈扁圓形,外壁圓拱形角質(zhì)增厚,且呈數(shù)個尖脊狀伸入胞腔,將胞腔分隔成4~10余個不規(guī)則形的小腔,腔內(nèi)含黃棕色或紫棕色物。②內(nèi)果皮纖維上下層縱橫交錯排列。長條形,平直或稍彎曲、扭曲,末端尖、鈍圓或分叉,也有膨大拐曲呈靴狀,長短粗細不一。③種皮表皮淡棕色或棕色。細胞稍狹長,間有分泌細胞,有時數(shù)個相連,分泌細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5~100μm,內(nèi)含黃棕色分泌物和油滴。此外,有果皮下皮細胞、中果皮細胞、內(nèi)胚乳細胞及草酸鈣結(jié)晶等。本品以粒大、飽滿、色黑紫者為佳。
【中藥化學(xué)成分】:果實含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甘露醇、葡萄糖、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果皮含齊墩果酸、乙酰齊墩果酸、熊果酸(Ursolic acid)。種子含脂肪油14.9%,油中棕櫚酸與硬脂酸為19.5%、油酸亞府酸等為80.5%。果實含女貞子甙(nuezhenide)、齊墩果甙(oleuropein)、4-羥基 -β-苯乙基 -β-D-葡萄糧甙(4-hydroxy-β-phenylethyl- β-D-glucoside)、齊墩果酸、甘露醇及脂肪酸。尚含裂環(huán)烯醚萜甙:女貞甙(ligustroside)、 10-羥基女貞甙、10-羥基橄欖苦甙(10-htdroxyoleuropein),以及女貞甙酸(ligustroside acid)、橄欖苦甙酸(oleuropeinic acid)和neonuezhenide。另含熊果酸(ursolic acid)、丁香甙(syringin)、苦杏仁酶轉(zhuǎn)化酶等。果皮含齊果酸、乙酰齊墩果酸、熊果酸。種子含脂肪油14.9%,油中棕櫚酸與硬脂酸共19.5%,油酸和亞油酸等為80.5%,但亦有認為油脂肪酸主要為亞油酸,其次為亞麻酸、油酸及棕櫚酸,而不含硬脂酸。
【中藥化學(xué)鑒定】:取果皮1g,加95%乙醇3ml,振搖約5min,濾過,濾液蒸去乙醇,加入醋酐數(shù)滴將殘渣溶解,再加濃硫酸1滴,即依資助顯桃紅色、紫紅色、紫色,逐漸變成污綠色(三萜皂甙反應(yīng))。當顯桃紅色時置紫外燈下觀察,顯橘黃色熒光(示齊墩果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