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使君子
【拼 音】:SHIJUNZI
【英文名】:Rangooncreeper Fruit
【來 源】: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實。
【功 效】:殺蟲,消積,健脾。
【主 治】:治蛔蟲腹痛,小兒疳積,乳食停滯、腹脹,瀉痢。
【性味歸經(jīng)】:甘,溫。①《開寶本草》:“味甘,溫,無毒。”②《本草正》:“味甘,氣溫,有小毒。”
入脾、胃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二經(jīng)?!雹凇侗静菪戮帯罚骸叭肫ⅰ⑽?、大腸?!雹邸侗静萁?jīng)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P>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服藥時忌飲熱茶。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暈、嘔吐等反應(yīng)。①《綱目》:“忌飲熱茶,犯之即瀉?!雹凇侗静萁?jīng)疏》:“忌食熱物。”③《本草匯言》:“脾胃虛寒之子,又不宜多用,多食則發(fā)呃?!薄捌垷o蟲積,服之必致?lián)p人?!?/P>
【藥物配伍】:配蘆薈,瀉熱通便,驅(qū)蟲;配苦楝皮,驅(qū)蟲、消積健脾;配百部,殺蟲力強;配檳榔,殺蟲降氣行滯。
【別 名】:留求子(《南方草木狀》)、史君子(侯寧極《藥譜》)、五棱子(《藥材資料匯編》)、索子果(《南寧市藥物志》)、冬均子、病柑子(《中藥材手冊》)。相傳潘洲醫(yī)生郭使君治療小兒諸疾獨用此藥,且療效較好,后人為了紀念他,號此藥為使君子。
【處方名】:使君子、君子、使君子仁、使君子肉、使君肉、使君仁、君子肉、炒使君子仁、使君子肉
處方中寫使君子、君子指殼君子,或稱殼使君。是指帶殼的果實。
使君子仁又名使君子肉、使君肉、使君仁、君子仁、君子肉。是將使君子除去外殼,所得的凈仁生用入藥者。
炒使君子仁又名炒使君子肉、炒使君肉、炒使君仁。是使君子仁用文火炒至微黃有香氣入藥者。
【商品名】:建使君子:又名建使君、建君子。為產(chǎn)于福建省福清、蒲田地區(qū)者。形圓而果仁飽滿、品質(zhì)最佳。
川使君子:又名川使君、川君子。為產(chǎn)于四川者。品質(zhì)較次。
使君子:為各地所產(chǎn)使君子的統(tǒng)稱。以個大、果皮色黃、果仁飽滿者為佳。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根(使君子根)、葉(使君子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福建、臺灣、廣西、江西、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及廣東海南島等地。藥材主產(chǎn)四川、廣東、廣西。此外,福建、江西、云南、貴州等地亦產(chǎn)。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9~10月間種子成熟,果皮變紫黑色時采摘,曬干或用微火烘干,即為使君子,一稱 “殼君子”。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拉丁名】:藥材Fructus Quispualis原植物使君子 Quisqualis indica L.
【炮制方法】:使君子仁:除去外殼,取凈仁。炒使君子仁: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有香氣,取出,放涼。
【考 證】:出自《開寶本草》;①《開寶本草》:“使君子,生交、廣等州。形如梔子,棱瓣深而兩頭尖,亦似訶黎勒而輕。俗傳始因潘州郭使君療小兒,多是獨用此物,后來醫(yī)家因號為使君子也。”②《本草衍義》:“使君子,今醫(yī)家或兼用殼?!?/P>
【生藥材鑒定】:干燥果實長卵形或橢圓形,具5條縱棱,兩端尖,形如梭狀,長2.5~4厘米,直徑 1.5~2厘米。外殼黑褐色或紫黑色,平滑,微有光澤。質(zhì)堅硬,體輕,不易折斷。切斷面五角星形,棱角部皮較厚。內(nèi)藏種子一粒。種仁狹紡錘形,長1.8~2.6厘米,直徑0.6~ 1厘米。種皮灰白色,有黑灰斑塊,質(zhì)薄,易剝離而露出黃色的子葉,表面有多數(shù)縱皺紋。子葉2片,肥厚,邊緣不整齊,胚根不明顯。氣微香,炒熟后較顯著,味淡。以個大、顆粒飽滿、種仁色黃、味香甜而帶油性者為佳。顯微鑒定: 粉末:棕色。①纖維多成束,有的上下層縱橫交錯;直徑10~20μm,壁厚3~8μm木化,孔溝較密。②木化細胞大多呈梭形,末端漸尖、鈍圓或較平戴,有的一端擴大并分枝,或作鉤狀,長66~442μm,直徑20~39 μm,壁厚3~7(~13)μm,木化,孔溝較密,有的胞腔含黃棕色物;另有木化細胞類長方形,直徑36~65μm,長約至440μm,壁稍厚,木化,紋孔在多呈十字狀。③種皮網(wǎng)紋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4~34(~43)μm,壁稍厚,非木化,有密集的類多角形網(wǎng)狀紋孔。 ④種皮表上以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或類多角形,胞腔含紅棕色塊狀物。⑤子葉細胞含脂肪油滴,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3~11μm。此外,有果皮表皮細胞,淀粉粒等。本品以個大、飽滿、表面紫黑色、具光澤、仁飽滿、色黃白者為佳。
【中藥化學(xué)成分】:種子含使君子酸鉀(Potassium quisqua-late),并含脂肪油20~27%。油中含油酸48.2%、棕櫚酸29.2%、硬脂酸9.1%、亞油酸9.O%、肉豆蔻酸4.5%、花生酸、甾醇。種子尚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戍聚糖、蘋果酸、檸檬酸、琥珀酸、生物堿如N一甲基煙酸內(nèi)鹽(即胡蘆巴堿 Trigonelline)、脯氨酸等。果殼也含使君子酸鉀?;ê杠嚲账貑翁沁埃–yanidin monoglycoside)。種子含使君子氨酸(quisqualate)約0.5%,在種子中成鉀鹽,即使君子酸鉀(potassiumquisqualate)。此外,尚含胡盧巴堿(trigonelline)約 0.18%,還含有蘋果酸、枸櫞酸、琥珀酸、1-脯氨酸、1-天冬素、脂肪油、吡啶、K+、Na+、 SO4=、和D-甘露醇等。
【中藥化學(xué)鑒定】:取本品粗粉5g,用石油醚50ml50℃浸1h脫脂,濾過,殘查用40%乙醇20ml漫浸1h,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干,取少量濃縮物,用50%甲醇水溶液溶解,點于濾紙上,噴灑茚三酮試劑,在100℃左右的烘箱中,放置1~2min,顯紫色斑點。(檢查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