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學(xué)習目標:
1、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藥的含義、功效、適應(yīng)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萎、川貝母、浙貝母、竹茹、杏仁、百部、蘇子、桑白皮、葶藶子。熟悉:白附子、竹瀝。白前、前胡、昆布、海藻、紫菀、款冬花、批把葉、馬兜鈴。白果、胖大海。了解:天竺黃、海蛤殼。海浮石、礞石。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掌握下列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半夏與天南星,川貝母與浙貝母,桑白皮與葶藶子。
4、熟悉下列功效相似藥物的相同和不同點:瓜萎皮與瓜萎仁,前胡與白前。來源:考試大
5、掌握旋覆花配代赭石的配伍意義。
概述:
【含義】 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藥物,稱化痰藥;能減輕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藥物,
稱止咳平喘藥。合之則稱為化痰止咳平喘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或辛或苦,或溫或涼,多入肺經(jīng),辛開苦降,溫以散寒,涼可清熱,具有宣降肺氣、化痰止咳、降氣平喘之功。
【適應(yīng)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外感或內(nèi)傷所致的咳嗽、喘息、痰多,或痰飲喘息,或因痰所致的瘰疬癭瘤、陰疽流注、癲癇驚厥等。
【分類】 本類藥分化痰藥和止咳平喘藥兩類。
化痰藥:溫化寒痰藥:性多溫燥,具有溫肺祛寒、燥濕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濕痰證,還可用于寒痰、濕痰所致的眩暈、肢體麻木、陰疽流注等;
清化熱痰藥:性多寒涼,具有清熱化痰之功,主治熱痰咳喘,以及由痰所致的瘰疬癭瘤、癲癇驚厥等。
止咳平喘藥雖或寒或熱,或偏于止咳,或偏于平喘,或兼而有之,但總有止咳平喘之功,主治外感或內(nèi)傷所致的咳嗽、喘息之證。
【配伍方法】 隨癥配伍
【使用注意】 1.咳嗽兼咯血者,不宜用強烈而有刺激的化痰藥。
2.麻疹初起的咳嗽,不易止咳,以免影響麻疹的透發(fā)。
常用溫化寒痰藥物:
半夏 辛溫有毒 燥濕化痰、消痞散結(jié)、降逆止嘔
天南星 苦辛溫有毒 燥濕化痰、消腫散結(jié)、祛風止痙
白芥子 辛溫 溫肺祛痰、利氣散結(jié)、通絡(luò)止痛
旋覆花 苦辛微溫 消痰行水、降氣止嘔
常用清化熱痰藥物
瓜蔞 甘寒 清肺潤燥化痰、利氣寬胸、潤腸通便
貝母 甘苦寒 清熱散結(jié)、止咳化痰來源:考試大
竹茹 甘微寒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桔梗 苦辛平 祛痰利咽、排膿
常用止咳平喘藥物
杏仁 苦溫有小毒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蘇子 辛溫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百部 甘苦平 潤肺止咳、滅虱殺蟲
桑白皮 甘寒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葶藶子 苦辛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配伍】
旋覆花配代赭石:旋覆花苦降微溫,功善降逆止嘔、降氣化痰;代赭石質(zhì)重性寒,功善鎮(zhèn)潛平肝降逆。兩藥配伍,寒溫并用,降肺胃上逆之氣力強,治氣逆嘔惡、喘息效佳。
類藥鑒別
|
共同點 |
性能區(qū)別 |
各自特點 |
半夏 |
辛溫有毒燥濕化痰,散結(jié)消腫。治寒痰、濕痰要藥 |
主歸脾胃經(jīng)善除脾胃濕痰 |
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
天南星 |
主歸肝經(jīng)頑痰并祛經(jīng)絡(luò)風痰 |
祛風止痙 |
|
共同點 |
性能區(qū)別 |
川貝母 |
寒涼
清熱化痰、清熱散結(jié) |
川貝母偏于甘潤潤肺止咳 |
浙貝母 |
偏于苦泄清熱化痰、散結(jié)力強 |
|
共同點 |
各自特點 |
桑白皮 |
瀉肺平喘
利水消腫 |
甘寒 瀉肺中痰熱,降氣平喘 |
葶藶子 |
苦辛大寒 瀉肺中水飲而平喘,瀉肺氣通調(diào)水道利尿消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