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概述
1、什么是心理發(fā)展和基本特征?
1、定義: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fā)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2、特征:①連續(xù)性和階段性;②定向性和順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異性
2、簡述中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發(fā)展的特點?
認知發(fā)展特點:
1中學生的認知結構體系基本形成;2中學生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強;3認知與情感、意志、個性得到協調發(fā)展。
情感發(fā)展特點:
1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產生了與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相關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熱情與沖動;4選擇性友誼的建立;5情感的社會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的情感發(fā)展特點:1個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義的熱情。
觀察力發(fā)展的特點:
1目的更明確;2持久性明顯發(fā)展;3精確性提高;4概括性更強。
記憶發(fā)展的特點:
1有意記憶占主導地位;2理解記憶成為主要的識記方法;3抽象記憶占優(yōu)勢。
社會性發(fā)展特點:中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特點:1、中學生的心理比小學生有更大的社會性,在很大程度上則更多地取決于社會和環(huán)境以及伙伴關系的影響。2、中學階段是理想、動機和興趣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世界觀從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品德發(fā)展和行為選擇的重要階段。3、中學生的思想比較敏感,易走向極端。%考*試大%4、是一個過渡時期,希望受人重視,把他們看成大人,當成社會的一員。
第二節(jié) 認知發(fā)展與教育
3、皮亞杰認識發(fā)展的階段理論及其教育價值?
1、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的基本內容:建構主義的發(fā)展觀:發(fā)展是一種建構過程,是個體在與環(huán)境的不斷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所有有機體都有適應和建構的傾向,同時,適應和建構也是認知發(fā)展的兩種機能.適應包括同化和順應兩種作用和過程,個體的心理發(fā)展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huán)境而達到平衡的過程. {2}認知發(fā)展階段論 皮亞杰認為,在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fā)展的過程中其認知結構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重構.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它主要的行為模式,標志著這一階段的行為特征,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為模式的總和。
2、認知發(fā)展階段論: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㈠感知運動階段(0—2歲)
特點:感覺和動作分化;客體守恒性是后來認知活動的基礎。
㈡前運算階段(2—7歲)
特點: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圖式,開始運用語言或較為抽象的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過的事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萬物有靈論;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未獲得物體守恒概念。
㈢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特點:具有抽象概念,能進行邏輯推理;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理解原則和規(guī)則,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特點: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能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
不再刻板的恪守規(guī)則。
3、影響發(fā)展的因素:1成熟、2練習和經驗、3社會性經驗、4具有自我調節(jié)作用的平衡過程。
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的教育價值:(1)充分認識兒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兒童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證。
4、維果斯基的發(fā)展觀及其教育意義?
維果斯基的發(fā)展觀的基本內容:1文化歷史發(fā)展理論;2心理發(fā)展觀;3內化學說,認為兒童通過教學才掌握了全人類的經驗,并內化于自身的認知結構中。內化學說的基礎是他的工具理論; 4教育和發(fā)展的關系—最近發(fā)展區(qū)。
教育意義:維果斯基是一個建構主義者。%考*試大%首先,他認為心理發(fā)展是一個量變與質變相結合的過程,是由結構的改變到最終形成新質的意識系統的過程。其次,強調活動,認為心理結構是外部活動內化的結果,維果斯基認為活動是以語言及其他符號系統為中介的社會性活動。第三,強調內部心理結構,認為新知識必須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建構。
維果斯基的思想體系是當今建構主義發(fā)展的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學模式:一種叫支架式教學。要點:首先,強調在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的發(fā)現活動,其次,教師指導成分將逐漸減少,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發(fā)現的水平,將監(jiān)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由教師向學生轉移。對合作學習、情境學習等也有一定的指導性。此外,也強烈影響到建構主義者對教學和學習的看法。
第三節(jié) 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
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兒童人格的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一系列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fā)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到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沖突。個體解決危機的成功程序一般都處在從積極到消極的連續(xù)體的某一點上。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的八個階段:1學習信任階段2成為自主者的階段3發(fā)展主動性階段4變得勤奮的階段5建立個人同一性的階段6承擔社會義務的階段7顯示充沛感的階段8達到完善的階段。
二、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教育價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指出了人生每個階段的發(fā)展任務,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學生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所面臨的各種沖突,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小學生正處于第四階段:變得勤奮的階段。初中和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兒童開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時期,教師要理解學生需要大量的機會來體驗各種職業(yè)和社會角色,同時提供機會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自我,通過討論的形式使他們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在這當中,要始終給予學生有關其狀況的真實的反饋信息,以便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確定合理的、適當的自我同一性。教師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切不可簡單地將其當作“孩子”來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關人員面前貶低或輕視他們。
第四節(jié) 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6、試述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1、智力是指處理抽象觀念、處理新情境和進行學習以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在我國,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智力是指認識方面的各種能力,即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的綜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維能力
2、智力測驗:世界上第一個標準化智力測驗量表是1905年的比內-西孟量表(法國),后來,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推孟修訂,1916年發(fā)表《斯坦福-比內量表》現在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測驗量表。智商(IQ)=(智力年齡/實際年齡)X100
1936年,美國的韋克斯勒編制了“離差智商”的概念,平均數100,標準差為15
IQ=100+15×(個體測驗分數-同年齡組的平均分)/同年齡組的標準差
智力構成: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信息加工活動中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習得成分;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包括言語智力、數理智力、音樂智力、體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
智力差異:個體差異:既有量的差異又有質的差異。量的差異主要是指個體在IQ分數上的不同。質的差異主要是指個體的構成成分的差異。
群體差異:智力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種族差異。
3、智力差異與因材施教
(1)改革教學組織形式,適應學生的智力差異
(2)改革教學方式,適應學生的智力差異。
學習風格的差異與因材施教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探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典型的、一貫的、獨具特色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
學習風格的構成要素:1、學生風格生理因素;2、學生風格心理因素3、學生風格的社會性要素
學習風格的認知要素:主要特征表現在:一是持久性,二是一致性
①場獨立與場依存;提出者:美國赫爾曼·威特金
場獨立性者對客觀事物判斷時,傾向于用自己內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場依存性者對事物的知覺傾向于依賴外在的參照,難以擺脫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②反思型與沖動型;(杰羅姆·卡根)與沖動型學生相比,反思型學生表現出更成熟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能更多地提出不同假設。而且反思型學生能夠較好的約束自己的動作行為,忍受延遲性滿足,更能抗拒誘惑。
③、整體性和系列性:英國(戈登·帕斯克),有些學生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他們提出的假設一般說來比較簡單,每個假設只包括一個屬性,這種策略被稱為“系列性策略”。就是說從一個假設到下一假設是呈直線的方式進展的。而另一些學生則傾向于使用比較復雜的假設,每個假設同時涉及若干屬性。稱為“整體性策略”,就是指從全盤上考慮如何解決問題。
④、心理自我調控理論:斯特伯格提出的。基本思想是認為人具有與社會一樣的自我管理或組織系統,研究的重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這種系統調控其認知活動。。
(1)心理自我調控的功能:獨立型、被動執(zhí)行型和分析評判型
(2)心理自我調控形式:專一型、等級秩序型、多頭并進型和隨意無拘型
(3)心理調控的水平:整體抽象型、局部具體型
(4)心理調控的范圍:任務導向型和人際導向型。
(5)心理調控的傾向:自由開放型和保守拘謹型
編輯推薦:把教師站點加入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