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新學制的時間( C )。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8年
12.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能力是( C )的總和。
A.知識與能力
B.智力與能力
C.體力與智力
D.體力與能力
13.德國至今從小學到大學仍把宗教課列為必修課,這是教育內容受( C )制約的標志。
A.生產力和科技發(fā)展水平
B.社會政治經濟的需要
C.文化傳統
D.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水平
14.不屬于社會公益勞動的項目是( A )。
A.打掃校園
B.植樹造林
C.擁軍優(yōu)屬
D.幫老助殘
15.教育的最基本途徑是( A )。
A.教學
B.課外活動
C.社會實踐
D.校外活動
16.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 C )。
A.基礎
B.延伸
C.補充
D.提高
17.( C )稱“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A.夸美紐斯
B.蘇霍姆林斯基
C.加里寧
D.馬卡連柯
18.學生的個別差異給教師勞動造成了( A )。
A.復雜性
B.創(chuàng)造性
C.示范性
D.長期性
19.小學生容易把“b”寫成“d”,這說明小學生的( A )還不成熟。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記憶能力
D.思維能力
20.“范例教學理論”的倡導者是( B )。
A.贊科夫
B.瓦•根舍因
C.布魯納
D.保羅•朗格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