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題(20分)
張先生,45歲,兩年前因意外事故致使右腿殘疾,只能依靠拐杖行走。張先生失去了工作能力,全家僅依靠他的妻子養(yǎng)家。近一年,妻子常常埋怨張先生無能,而她又不得不每天辛苦工作賺錢。他關心的兒子小張,現(xiàn)就讀高中二年級,成績一般,個性好強,總是對爸爸的過分關心感到很不耐煩,覺得許多事情他問了也是白問,根本幫不上忙。張先生越來越覺得難以和兒子溝通,而夫妻、父子之間的爭吵也讓他對妻子和兒子充滿了愧疚感。
問題:
1.在上述案例中,張先生面臨的主要困境有哪些?
2.針對張先生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應采取什么樣的介入策略?
1.本案例中,張先生面臨的困境主要在他個人和家庭兩個層面,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如何緩解身患殘疾后產(chǎn)生的失落感,以及對家庭的愧疚感。
(2)如何改善與妻子、兒子之間的不良關系,減少與他們之間的爭吵。
(3)如何改善因肢體殘疾而失去工作和收入,致使家庭經(jīng)濟產(chǎn)生困難的現(xiàn)狀。
2.針對張先生的困境,社會工作者可以采取個案工作的方法,具體的介入策略如下:
(1)為張先生提供情緒疏導服務。社工應鼓勵張先生說出他的困境與痛苦,通過放松技巧的訓練使得他能夠自我調(diào)節(jié)。心情,逐步建立對自己的認同感和自信。
(2)協(xié)助張先生再就業(yè)。社工可以在個案工作過程中挖掘服務對象的優(yōu)勢能力,爭取街道、居委會的就業(yè)資源合作,協(xié)助張先生獲得一份適合的工作。
(3)提供婚姻輔導。社工與張先生的妻子會面,了解她的想法,協(xié)助夫妻二人互相溝通和理解。
(4)社工與小張會面,目的在于讓小張了解父親對他的關懷,指導他嘗試聽父親的話,嘗試與父親平心靜氣地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