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地藥材:是指在同種藥材中公認(rèn)的具有明顯地域性、品種好、質(zhì)量優(yōu)、療效好的藥材,有時又叫地道藥材,即真資格的藥材。一般在藥名前常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產(chǎn)區(qū)。如:川黃連、懷牛膝、杭菊花、東北人參、山東阿膠等。
2.中藥的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如:制霜、發(fā)酵、發(fā)芽等)。
3.中藥的四氣五味:四氣又稱四性,是指藥效所反應(yīng)的寒熱溫涼(平)四種藥性。五味是指藥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種最基本的滋味。其中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
4.中藥的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的趨向性。其中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表示向外發(fā)散,沉表示向內(nèi)閉藏。升浮屬陽,沉降屬陰。一般認(rèn)為花、葉、皮、枝等質(zhì)輕的藥物大多是升浮藥,而種子、果實、礦物、貝殼等質(zhì)重者大多是沉降藥。但也有例外,故有“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蒼耳獨升”之說。
5.中藥的七情:是指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及相反七種藥物的配伍關(guān)系。
6.中藥的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
6.1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xì)辛、芍藥。其歌訣為: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6.2 十九畏:硫磺畏撲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7.妊娠用藥禁忌:
7.1 禁用藥:水銀、砒霜、雄黃、輕粉、斑蝥、馬錢子、蟾酥、川烏、草烏、藜蘆、膽礬、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麝香、干漆、水蛭、三棱、莪術(shù)等。
7.2 慎用藥:牛膝、川芎、紅花、桃仁、姜黃、牡丹皮、枳實、枳殼、大黃、番瀉葉、蘆薈、芒硝、附子、肉桂等。
8.中藥的用藥劑量:除峻烈藥、毒性藥及某些精制藥外,一般花葉類質(zhì)輕的藥,用量為3~9g(宜輕);金石、貝殼類質(zhì)重的藥,用量為10~30g(宜重);鮮品用量較大,一般為30~60g。小兒5歲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1/4,5、6歲以上可按成人量減半用。
9.中藥的煎煮方法:
9.1 煎藥器具:最好用沙鍋、砂罐等陶瓷器具;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忌用鐵、銅等金屬器皿。
9.2 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dāng)加壓后,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cm為宜。其中,質(zhì)地較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zhì)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fā),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面淹沒藥物即可。
9.3 煎前浸泡:一般藥物浸泡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物可浸泡1小時。但夏天不宜浸泡時間過長,以免腐敗變質(zhì)。
9.4 煎煮火候及時間:武火煮沸文火慢煮。一般藥物文火30分鐘;解表藥或其他芳香性藥物,宜文火維持10~15分鐘;礦物、動物骨甲角類及補益藥,有效成分不宜煎出,宜文火煎煮1小時。
9.5 煎煮次數(shù):一般3次,最少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