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刺蒺藜
【拼 音】:CIJILI
【英文名】:Puncturevine Caltrop Fruit
【來 源】: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實。
【功 效】:散風(fēng),明目,下氣,行血。
【主 治】: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咳逆,癥瘕,乳難,癰疽,瘰疬。
【性味歸經(jīng)】:苦辛,溫?!侗窘?jīng)》:“味苦,溫?!薄秳e錄》:“辛,微寒(一作‘溫’),無毒?!薄端幮哉摗罚?“味甘,有小毒。”
入肝、肺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肝、腎三經(jīng)?!雹凇侗静萁?jīng)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P>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用藥忌宜】: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侗静輩R言》:“陰虛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得配本草》:“肝虛,受孕,二者禁用?!?/P>
【藥物配伍】:《本草經(jīng)集注》:“烏頭為之使?!迸渖吃份疝?,平補(bǔ)肝腎。配制首烏,清肝明目;配白僵蠶,平肝疏肝。
【別 名】:茨(《詩經(jīng)》)、蒺藜(《毛詩傳》)、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經(jīng)》)、即藜(《別錄》)、白蒺藜(《藥性論》)、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綱目》)、旱草(《本草經(jīng)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國藥植志》)、八角刺(《青海藥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蘇植藥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東中藥》)
【處方名】:蒺藜、白蒺藜、炒蒺藜、生蒺藜、鹽蒺藜等
生蒺藜為原藥去雜質(zhì)、硬刺及外皮而入藥者。
處方中寫蒺藜、白蒺藜均指炒蒺藜。又稱炒白蒺藜。為生白蒺藜用文火炒黃入藥者。兼補(bǔ)肝腎。
鹽蒺藜又名炙蒺藜、鹽炒蒺藜。為生白蒺藜用鹽水拌勻稍悶,再用文火炒黃入藥者。偏于平肝補(bǔ)腎。
【商品名】:硬蒺藜:為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實。主產(chǎn)于長江以北廣大地區(qū)。為蒺藜正品,全國通用。
軟蒺藜:為同科濱藜屬植物中亞濱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和西伯利亞濱藜A.sibirica L.的成熟果實。分布于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qū)。為刺蒺藜副品。山東、天津等地兩種蒺藜均用。
均以顆粒均勻、堅實飽滿、干燥無雜質(zhì)、色黃白略帶綠色者為佳。
另外,還有一種大花蒺藜Tribulus cistoides L.的果實,在云南地區(qū)混作刺蒺藜使用。該藥材與刺蒺藜功效是否相同,值得研究。
【動植物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將全株割下,曬干,打下果實,碾去硬刺,簸凈雜質(zhì)。
【拉丁名】:藥材蒺藜Fructus Tribuli原植物Tribulus terrestris L.
【炮制方法】:蒺藜:漂去泥沙,除凈殘留的硬刺。鹽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 取出,曬干。(每蒺藜100斤,用鹽2斤8兩,加適量開水化 開澄清)《雷公炮炙論》:“凡使蒺藜,揀凈,蒸,從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盡,用酒拌再蒸,從午至酉出,日干用?!?/P>
【考 證】:出自《本草衍義》《本草衍義》:“杜蒺藜,即今之道傍布地而生, 或生墻上,有小黃花,結(jié)芒刺,此正是‘墻有茨’者?!?/P>
【生藥材鑒定】:本植物的根(蒺藜根)、莖葉(蒺藜苗),花(蒺藜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干燥果實由5個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狀五棱形,直徑6~10毫米,有的單獨(dú)存在。小果表面綠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許多網(wǎng)紋及小刺,并有一對長刺和一對短刺,經(jīng)碾除硬刺者,則可見有殘存的斷痕及表面的網(wǎng)紋。質(zhì)堅硬,刺手,切斷面可見白色或黃白色有油性的種仁。無臭,味苦辛。以顆粒均勻、飽滿堅實、色灰白者為佳。主產(chǎn)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此外,四川、江蘇、云南、陜西、新疆、青海、吉林、遼寧、山西、內(nèi)蒙吉、黑龍江、湖北、湖南等地亦產(chǎn)。顯微鑒定: 粉末:灰黃色或黃綠色。①內(nèi)果皮石細(xì)胞靴形、棒槌形、橢圓形、類三角形、長方形、梭形或長條形,直徑15~36(~43) μm,長約至118μm,壁厚4~15μm,壁較薄者紋孔較密,壁極厚者胞腔不明顯。②內(nèi)果皮纖維成束,常上下數(shù)層縱橫交錯排列。纖維直徑4~27μm,壁較厚,木化,紋孔稀少,孔溝不明顯。③草酸鈣方晶存在于中果皮薄壁細(xì)胞中,多散在。④種皮細(xì)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連球狀增厚,內(nèi)平周壁具條狀增厚,木化;斷面觀類方形,垂周壁的條狀增厚、自內(nèi)向外約至細(xì)胞的1/2。 本品以顆粒均勻、飽滿堅實、色灰白者為佳。
【中藥化學(xué)成分】:果實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 3-glucoside)、山柰酚3-蕓香糖甙(Kaempferol 3-ruti- noside))刺蒺藜甙(Tribuloside)、過氧化物酶。干果含脂肪油3.5%及少量揮發(fā)油、鞣質(zhì)、樹脂、甾醇、鉀鹽、微量生物堿等;又含皂甙1.47%。種子含生物堿哈爾滿(Harman)和哈爾明堿(Harmine),不含皂甙。果實、葉含刺蒺藜甙(tribuloside)、紫云英甙(astragalin)、山柰素-3-蕓香糖甙 (kaempferol-3-rutimoside)及山柰素;并含生物堿哈爾滿堿(harmane)0.008%和哈爾明堿 (harmine)0.002%,以及少量揮發(fā)油和油脂。另含水溶性多糖,其單糖組成及其摩爾比為阿拉伯糖:鼠李糖:木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 (6.0:2.1:1.0:3.6:3.4:7.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