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金融期貨
一、金融期貨的產生背景及現狀:
金融期貨,是指以金融工具或金融產品作為標的物的期貨交易方式。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1972年5月16日CME推出外匯期貨交易)。
主要包括三大類: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和股票指數期貨。
CME:日元期貨合約、標準普爾500股指
CB0T:美國長期國庫券
HKEX:恒生指數
外匯期貨的創(chuàng)舉人和事:CME董事長 梅拉梅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
二、利率期貨:與放開固定匯率制一樣,控制穩(wěn)定利率不再是金融政策的重要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控制貨幣供應量,利率不但不是管制對象,反而是成為政府著重用來調控經濟干預匯率的一個重要工具。利率管制的取消與日益頻繁波動使其期貨品種應運而生。
#1975年10月—CBOT第一張利率期貨合約—政府國民抵押協會憑證(GNNA)
#1981年12月-IMM——3個月歐洲美元定期存款和約——現金交割(CME)。
三、所謂“歐洲美元”——是指一切存放在美國境外非美國銀行或美國銀行在境外的分支機構的美元存款。
歐洲(起源于歐洲)美元包括:
一是美國銀行在境外分支機構的美元存款;
二是非美國(外國)銀行(在美境外)的美元存款。“歐洲美元”構成“離岸金融市場”,利率不受美國也不受所在國的控制,可以高利率吸儲和低利放貸。
四、股票指數期貨:
KCBT(美國堪薩斯市交易所)首創(chuàng),“愛德——約翰遜協議”,明確規(guī)定股票指數期貨管轄權屬CFTC,使得股指期貨的障礙解除。股票指數在1999年全球交易量排名前10位的合約中,只有原油屬于商品期貨,其余均為金融類期貨。
五、金融期貨與商品期貨的區(qū)別:
從交易機制上來說,兩者基本是相同。由于商品期貨合約的標的物是有形商品,而金融期貨是無形的金融工具或金融產品,因此金融期貨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及差異:
金融期貨品種之間不存在品質差異,高度同質。具有絕對的耐久性及保存性,不存在倉儲費和保險費,也不存在地區(qū)差和運輸費用及成本。因此,
金融期貨中交割具有極大的便利性;
金融期貨交割價格盲區(qū)大大縮小;
金融期貨中期現套利交易更容易進行;
金融期貨中的逼倉行為情形難以發(fā)生。
六、外匯的概念、標價方法、外匯風險:
(一)外匯是國際匯兌的簡稱,動態(tài)謂國際結算金融活動,靜態(tài)為1996年《外匯管理條例》的范圍:
·外國貨幣(紙幣、躊幣)
·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
·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債券、公用債券、股票)
·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
·其他外匯資產
匯率:用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比價或價格。
兩種標價方法:
直接標價法: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外幣,折多少本國貨幣;
間接標價法: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本幣,折多少外幣(英、美國)
(美元標價法: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本幣,折值多少美元。)
( 二)外匯期貨的概念與主要品種:
外匯期貨是指以匯率為標的物的期貨合約。
主要品種: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瑞士法朗、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
主要集中在CME,另有倫敦、新加坡、東京、法國。
(三),影響匯率的因素:
在金本位制下,決定匯率的基礎是躊幣平價,稱金平價,即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之比。
a) 財政經濟狀況,政治因素。
b) 國際收支狀況,短期看,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影響該國貨幣對外比價的直接因素。本國貨幣升值:國際收支改善,順差擴大、外匯增加;本國貨幣貶值:國際收支惡化、順差縮小、逆差加大,外匯減少。
c) 利率水平:利率上升,游資趨利,外來資金增加,本幣升值;利率下降,游資撤離,外匯減少,本幣貶值。
d) 貨幣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本幣貶值。
(四)、外匯期貨交易:
三種方式:套保、投機、套利
a) 空頭套保:擁有外匯,防止下跌,賣出外匯期貨——空頭交易
b) 多頭套保:擁有外匯負債,防止價格上漲,買進——多頭交易
(五)、利率期貨的概念及品種
利率期貨是指以債券類為標的物的期貨合約,近年來,利率期貨呈幾何級數增長,排在期貨交易量的第一位。
CBOT:中長期國債(5、10、30年期)
CME: 短期國債。
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中長期債券
泛歐交易所(Euronext)——短期債券
·與利率期貨相關的債務憑證:
商業(yè)信用——本票、匯票
銀行信用——銀行券、銀行存款憑證
國家信用——國庫券
消費信用——抵押憑證
·活躍品種:CBOT-5、10、30年國債
CME—3個月歐洲美元
Eunnext-銀行間的3個月歐元利率
·期限劃分:短期為1年以內的債券,一般為貼現發(fā)行。
中期為1-10年。
長期為10年以上,一般為附息國債,每半年付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