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2 地基處理與基礎工程施工的技術要求與方法 來源:www.examda.com
一、單項選擇題
1.換土墊層法中,( )只適用于地下水位較低,基槽經常處于較干燥狀態(tài)下的一般黏性土地基的加固。
A.砂墊層 B.砂石墊層
C.灰土墊層 D.卵石墊層
2.在夯實地基法中,( )適用于處理高于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濕的黏性土、砂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和分層填土地基的加固處理。
A.強夯法 B.重錘夯實法
C.擠密樁法 D.砂石樁法
3.( )適用于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黏性土、粉土、濕陷性黃土及填土地基等的深層加固。
A.強夯法 B.重錘夯實法
C.擠密樁法 D.砂石樁法
4.( )適用于處理地下水位以上天然含水率為12%~25%、厚度為5~15m的素填土、雜填土、濕陷性黃土以及含水率較大的軟弱地基等。
A.強夯法 B.重錘夯實法
C.灰土擠密樁 D.砂石樁
5.( )適用于擠密松散的砂土、素填土和雜填土地基。 來源:www.examda.com
A.水泥粉煤灰碎石樁 B.砂石樁
C.振沖樁 D.灰土擠密樁
6.深層攪拌法適于加固承載力不大于( )的飽和黏土、軟黏土以及沼澤地帶的泥炭土等地基。
A.0.15MPa B.0.12MPa
C.0.2MPa D.0.3MPa
7.在地基處理中,( )適用于處理深厚軟土和沖填土地基,不適用于泥炭等有機質沉積地基。
A.預壓法-砂井堆載預壓法 B.深層攪拌法
C.振沖法 D.深層密實法
8.已澆筑的混凝土強度達到( )時,方準上人施工。
A.1.5N/mm2 B.2.5N/mm2
C.1.2N/mm2 D.2.ON/mm2
9.筏板基礎及箱形基礎施工前,如地下水位較高,可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以下不少于( ),以保證在無水情況下進行基坑開挖和基礎施工。
A.200mm B.300mm
E.500mm D.1000mm
10.筏板基礎混凝土澆筑完畢后,表面應覆蓋和灑水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 )。
A.7d B.14d
C.21d D.28d
11.當筏板基礎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 )時,應進行基坑回填。
A.10% B.20%
C.30% D.50% 來源:www.examda.com
12.當采用機械開挖箱形基礎土方時,應在基坑底面標高以上保留( )厚的土層,采用人工清底。
A.200~400mm B.100~300mm
C.300~500mm D.500~1000mm
13.箱形基礎的底板、內外墻和頂板宜連續(xù)澆筑完畢。如設置后澆帶,應在頂板澆筑后至少( )以后再進行補縫施工。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14.打樁的入土深度控制,對于承受軸向荷載的摩擦樁,應( )。
A.以貫入度為主,以標高作為參考 B.僅控制貫入度不控制標高
C.以標高為主,以貫入度作為參考 D.僅控制標高不控制貫入度
15.正式打樁時宜采用( )的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A.“重錘低擊,低提重打” B.“輕錘高擊,高提重打”
C“輕錘低擊,低提輕打” D.“重錘高擊,高提重打”
16.靜力壓樁的施工程序中,“靜壓沉樁”的緊前工序為( )。
A.壓樁機就位 B.吊裝插樁
C.樁身對中調直 D.測量定位
17.地下連續(xù)墻施工時,泥漿攪拌后宜貯存( )以上再使用。
A.3h B.4h
C.5h D.6h
18.地下連續(xù)墻施工時,一般在混凝土澆筑后2~4h開始拔接頭管,在混凝土澆筑結束后最遲于( )以內必須將接頭管全部拔出。
A.5h B.6h
C.7h D.8h
19.垂直導管法澆筑地下連續(xù)墻水下混凝土時,導管間距最大不得超過( )。
A.3m B.4m
C.5m D.6m
20.地下連續(xù)墻施工時,一般采用2個挖掘段單元或3個挖掘段單元組成一個槽段,長度可為( )。
A.5m B.10m
C.12m D.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