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到查詢電話里的“六十……”,的聲音時,我已無心再聽下面的準確數(shù)字了,心里明白:自己終于完成了一件七年來孜孜以求的目標。是啊,七年,人生的黃金時期能有幾個七年,我卻在注冊會計師考試中磕磕絆絆地走過了七年,這是怎樣的一條路啊。
1993年,本人從首都某著名財經(jīng)類大學金融系本科畢業(yè),分配到了某全國性金融機構(gòu)工作。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有著無與倫比的過剩精力,體面的工作和不菲的工資收入更使我們這幫年輕人充滿了優(yōu)越感。1995年,無所事事的我,和幾個同樣無所事事的同事,報名參加了注冊會計師考試,而且都是四科全報(當時經(jīng)濟法和稅法尚未分科考試),那氣勢:一年之內(nèi)輕松拿下。但是,在年輕人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時間總是過得那么快,轉(zhuǎn)眼要考試了,大家的書還都沒怎么看,只好選一門自己感覺好一點的課程突擊一下。也許是運氣好的原因,自己沒做一道練習題、沒參加任何輔導(dǎo)班,只是把教材看了兩遍,居然通過了大家普遍覺得難的《會計》課考試,而其他同事則一門未過。
第二年(1996年),大家仍是幾科全部報名,沒報任何輔導(dǎo)班。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事情的影響,再加上自控能力不強,到了最后還是時間不夠,只能重點復(fù)習一兩門。不過由于思想上有所重視,大家或多或少都過了一兩門,而我由于家中發(fā)生不幸,無暇復(fù)習,空手而歸。
第三年(1997年),大家還是把剩余幾科全部報名,不報任何輔導(dǎo)班。這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開始為一些其他事情分心,如考職稱、考研、談朋友等等,除了一位女孩全部通過,其他人仍是戰(zhàn)績不佳。
每四年(1998年),大家報名情況同上,考試結(jié)果也與上年大同小異。
第五年(1999年),自己只剩一門《審計》未過,思想上也很重視,教材細讀了三、四遍,習題也都做了二、三遍,考完試感覺也不錯,但結(jié)果卻只差3分。那年,聽到查詢電話里的“五十——”的聲音時,腦子里一片空白,之后好幾天,心情極差。
2000年,我只能再考兩門:《審計》和五年前已通過的《會計》,由于種種原因,這一年只通過了《審計》,《會計》還得等待來年。
2001年,由于原來單位景況不佳,自己換了單位,新單位工作緊張,上班時間也不允許看書,只好下班再學。這些年來一次次進入考場,看到的面孔一次次比自己年輕,自己的自信心遭到一次次的打擊之后,今年我終于決定參加一個輔導(dǎo)班。經(jīng)過輔導(dǎo)班的老師講解,復(fù)習起來確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考完后自己感覺一般,沒想到卻通過了,終于“熬”出來了!
回首這幾年的注考史,頗多感慨,愿一吐為快,希望對后來者能有所啟發(fā)。
首先,在自己多位同學一年之內(nèi)全部考過的對比效應(yīng)下,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愚鈍是屢試不過的直接原因。從小學開始,自己依靠“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讀書上”的奮斗精神,歷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而且在1989年高考時位列某市理科每一名。但是,這種“勤能補拙”的信念在注冊會計師考試這場腦力大比拼中被撞得粉碎。
其次,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花在玩上的時間多了,學習時間肯定無法保證,考試成績也就不言而喻了。對于我們這幫自控能力不強的年輕人來說,在這方面教訓深刻。
再次,圍棋大師吳清源說過,“一心不能搏二兔”,一個人追求的東西太多了,肯定會有得不到的,而注考就成了其中之一。這七年來,我參加了金融英語考試、職稱英語考試、經(jīng)濟師職稱考試、研究生考試等等各種類型的考試,曾經(jīng)有一年,平均兩個月就要參加一場考試,在如此高強度的考試中,注會考試成績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后,參加工作后的學習與在校學習情況大不相同,因為工作后,來自工作、家庭、單位等各方面的干擾因素太多,自己如不能妥善處理,將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則學習效率無法提高,考試成績也只能望洋興嘆。
當然,經(jīng)歷這么多年的失敗,在感情和自信心遭到一次次打擊和摧殘的同時,獲得的最大收獲就是對毅力和心態(tài)的磨練,我想自己今后再遇到什么不利的事情,處理起來會更成熟。另外,雖然自己沒有從事會計工作,但本職工作與會計關(guān)系緊密,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考試,積累了較扎實的會計知識,對做好日常工作幫助極大,目前我在本部門已成了半個會計“專家”。
興之所致,有感而發(fā),寫了上面的文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