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經濟結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所謂經濟是指與一定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系或適應于一定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制度。在這個意義上,經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社會上層建筑賴以建立的基礎,它決定社會的形態(tài)。
(1)生產力及其構成和性質
生產力是指人們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實際能力,體現(xiàn)著物質資料生產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是一個結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主要由實體性要素和非實體性要素構成。
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指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這三個物質要素。其一,勞動對象是勞動過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對象。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未經加工而直接納入生產過程的自然物;一類是經過初步加工后作為勞動成品或半成品而納人生產過程的原材料(人造物)。沒有勞動對象就不可能形成現(xiàn)實的生產力。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加工過的原材料在勞動對象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勞動對象不僅是生產力的必要因素,而且規(guī)定著生產的具體內容和發(fā)展水平。其二,勞動資料是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和物質手段。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之間的媒介體,是一個包括生產工具以及動力、能源、運輸、倉儲、控制、信息等子系統(tǒng)在內的龐大物質系統(tǒng)。其中,生產工具是最主要的、決定性的子系統(tǒng),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客觀尺度。其三,勞動者是具有生產經驗和技能并實際從事物質生產的人。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者既包括以體力支出為主的體力勞動者,也包括以智力支出為主的腦力勞動者。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智力支出在勞動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而生產力越發(fā)達,腦力勞動者就越趨向成為勞動者的主體部分。在生產力的三個實體性要素中,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統(tǒng)一又稱生產資料,是生產力中“物”的因素,勞動者則是生產力中唯—能動的“人”的因素,因而勞動者是生產力中的主導性因素。
除實體性要素外,生產力中還包括教育、管理、科學技術等一些非實體性要素,也稱“知識形態(tài)”的生產力。自然界是物質的,生產力作為改造自然的力量也必須是物質的,因為只有物質的力量才能改造物質的世界。所以作為知識形態(tài)的生產力還不能直接實現(xiàn)對自然的改造,必須加入生產過程,物化到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中去,才能將物質的力量轉化為直接的、現(xiàn)實的生產力,實現(xiàn)對自然界的改造。在當代社會中,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系統(tǒng)中最主要的非實體性要素,也被稱為“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的性質體現(xiàn)在物質技術構成和社會結構形式兩個方面。物質技術構成指勞動者使用什么樣的工具進行生產,社會結構形式指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主要表現(xiàn)為集體性生產和個體性生產的區(qū)別。生產力的性質決定了生產力具有客觀物質性、社會性、歷史性的特征。①生產力的物質性是指生產力是由物質要素構成的物質力量,其形成、發(fā)展、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力對于每一代人而言都是一種不可選擇的客觀力量,是前一代人實踐的結果,又是后一代人實踐的起點和物質基礎。人們只有從現(xiàn)實的生產力出發(fā),并遵循生產力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生產力。②生產力的社會性是指生產力是在人的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并且只存在于人的勞動過程中,因而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力量;生產力是由無數(shù)個人的勞動能力構成的,而且是通過一定的社會結合方式形成的社會力量,形成社會的生產力。③生產力的歷史性是指生產力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生產力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2)生產關系及其構成、性質和類型
生產關系的含義和構成。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關系,體現(xiàn)著物質資料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生產關系也是一個結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從報考看,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從靜態(tài)看,生產關系分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三個方面。在報考和靜態(tài)的統(tǒng)一中,我們可以將生產關系的結構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其二,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和相互交換關系;其三,產品的分配關系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系。在生產關系的三個方面中,一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整個生產關系的基礎和核心,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和交換中的地位以及產品分配和消費的形式等其他兩種關系,決定著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另一方面,在生產和交換過程中,人們的地位及其產品分配和消費形式又體現(xiàn)并鞏固著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生產關系的性質和類型。根據(jù)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不同,可以把人類歷史上的生產關系分為兩種性質不同的基本類型:一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二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其中,生產資料公有制類型的生產關系中又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產關系和共產主義公有制的生產關系等具體形式;生產資料私有制類型的生產關系中又包括奴隸主所有制的生產關系、封建主所有制的生產關系和資本家所有制的生產關系。公有制生產關系的基本特點是: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人們在生產中處于平等地位、產品分配上不存在剝削。私有制生產關系的基本特點是:生產資料歸剝削者所有而勞動者沒有或很少占有生產資料,在生產和分配中存在著人與人壓迫與被壓迫及剝削與被剝削的不平等關系。無論哪一種類型的生產關系及其具體形式,都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生產關系具有物質性、社會性和歷史性。所謂生產關系具有物質性是指:其一,生產關系實質上是人們在生產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物質利益關系。其二,一定的生產關系總是同一定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性質、變化、發(fā)展歸根到底也是由生產力的水平、變化、發(fā)展決定的。所謂生產關系具有社會性是指:其一,生產關系是屬人的關系。生產關系是在人的勞動中形成的,并且只存在于人的勞動過程中,是人類社會特有的關系。其二,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實質上是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勞動者個體的勞動能力正是通過生產關系才形成社會的生產力的。所謂生產關系的歷史性是指任何生產關系都不是永恒不變的,它總是隨著生產力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的,生產關系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3)生產關系與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基礎
社會經濟結構亦稱社會經濟制度,是指一定社會中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關系的性質取決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這意味著,當某一社會中存在著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時,也就存在著多種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是該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制度。
社會經濟結構中有多種生產關系,各種生產關系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又稱經濟基礎,它體現(xiàn)著社會的經濟關系。理解經濟,基礎范疇要注意:其一,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但不是任何生產關系都歸人經濟基礎,經濟基礎特指占統(tǒng)治地位的那一種生產關系。其二,經濟基礎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那一種生產關系內部各方面的總和,即所有制關系、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系、分配和消費關系三方面的總和。
經濟基礎在整個社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經濟基礎作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支配著其他生產關系,從而也就決定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另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著包括社會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在內盼上層建筑,從而也就決定著整個社會形態(tài)的性質。
(4)社會經濟結構與階級
階級作為歷史上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一種特殊的人群共同體,是社會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一。
階級的產生和消亡的條件。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生產發(fā)展的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的歷史現(xiàn)象,其產生和消亡都是社會生產發(fā)展的結果。階級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的經濟前提:其一,生產的發(fā)展導致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使階級的產生成為可能;其二,社會分工引起的私有制的出現(xiàn),使階級的產生由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在人類最初的社會——原始社會中是沒有階級的。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階級將最終被消滅,條件是:其一,充分發(fā)展生產力到可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而不是一部分社會成員的需要的水平,靠剝削別人來滿足自己已無必要;其二,消滅一切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公有制,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剝削和壓迫。
階級的含義和實質。階級就其實質而言是一個經濟范疇。馬克思主義對階級實質的認識集中體現(xiàn)在列寧關于階級的定義中。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绷袑幍碾A級定義告訴我們:其一,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是一些經濟集團,劃分階級的唯一標準是經濟標準,絕不能用政治標準或思想標準劃分階級。其二,階級既是一個經濟范疇,又是一個廣泛的社會范疇。這就是說,階級的產生是由于經濟的原因引起的,但階級一旦產生出來,就要在經濟關系的基礎上,派生出各個階級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一個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立場、意識形態(tài)這幾個方面總合起來構成這個階級的全部特征,階級是這些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三,階級的實質是階級剝削,即占有生產資料的階級無償?shù)卣加心切┎徽加谢蚝苌僬加猩a資料的階級的勞動。
階級結構。社會的階級結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矛盾體系,大致可以區(qū)分為基本階級、非基本階級和階層?;倦A級就是每一社會形態(tài)中的分別代表主流水平生產力和占統(tǒng)治地位生產關系的兩大根本對立階級,如奴隸社會中的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封建社會中的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倦A級以外,不代表主流水平生產力和占統(tǒng)治地位生產關系的階級則屬于非基本階級,如奴隸社會中的自由民、封建社會中的工商業(yè)者、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體勞動者等。階層有兩種:一是指同一階級內部由于經濟地位差異而區(qū)分的不同層次,如農民內部有貧農和中農之別,資產階級內部有大資產階級和中、小資產階級之別;二是指,根據(jù)特定的社會分工而劃分的特殊的社會群體,如主要從事精神生產的知識分子。
2.社會政治結構——國家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xiàn),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并為其服務的政治上層建筑。政治作為經濟的集中表現(xiàn)和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政治上層建筑,突出地表現(xiàn)為一種國家制度和國家權力,是一定階級實現(xiàn)經濟利益和階級統(tǒng)治的強制性工具和手段。要深入把握政治的含義,需要進一步了解社會的政治結構。
(1)政治結構及其核心
社會政治結構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對應,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體現(xiàn)著社會的政治和思想關系。
上層建筑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豎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組織與設施,體現(xiàn)的是人們之間的政治關系,稱為政治上層建筑;另一部分是反映經濟基礎并為之服務的思想、觀念體系,即社會意識形態(tài),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觀念、藝術思想、哲學理論等等,體現(xiàn)的是人們的思想關系,稱為思想上層建筑或觀念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同為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經濟基礎服務。
社會政治結構的基本內容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權的組織原則、立法、司法、憲法和規(guī)程等;另一部分是體現(xiàn)和執(zhí)行政治法律制度的組織和設施,包括政黨、政權機構、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其中,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
(2)社會政治結構與國家
國家作為歷史上特定的社會政治結構中一種特殊的人群共同體,是社會政治結構中最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一。
國家既是一個歷史范疇,也是一個階級范疇。這就是說,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而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隨著階級的消滅而消亡的。原始社會沒有階級,也就沒有國家。隨著生產的發(fā)展,社會分裂為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奴隸主階級憑借自己經濟上的統(tǒng)治地位建立起一套有組織的、特殊的暴力機關,從而實現(xiàn)了自己在政治上的統(tǒng)治。這個有組織的、特殊的暴力機關就是國家。國家的產生表明,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xiàn)。
國家與此前的原始氏族組織有本質的區(qū)別:其一,國家是按地域劃分管轄下的居民和統(tǒng)治范圍的,而氏族組織是按血緣關系劃分居民的。其二,國家設有專門的常任官吏機構和專門從事鎮(zhèn)壓的軍隊、警察、法院、監(jiān)獄等暴力機構,氏族只有自發(fā)形成的武裝組織。其三,為了維持這種特殊機關,國家需要征收賦稅,氏族組織成員不脫離生產,自食其力,無須征稅。國家的特征表明,國家不是效力于全社會的公平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機構,而只是效力于統(tǒng)治階級的暴力工具而已。
國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國家本質上是一個階級概念,屬于政治范疇,它是階級統(tǒng)治和壓迫的工具,是一個階級鎮(zhèn)壓另一個階級的暴力機關。隨著人類消滅階級,進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國家也必然最終消亡。
(3)國體與政體。國家的類型亦稱國體,指的是國家的階級內容,即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中,哪個階級是統(tǒng)治階級,它聯(lián)合哪些階級去統(tǒng)治哪些階級。歷史上曾先后出現(xiàn)過奴隸主專政的國家、封建地主階級專政的國家、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等四種類型的國家。其中前三種都是剝削階級專政的國家,唯有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勞動階級專政的國家。就現(xiàn)代社會而言,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則是兩種基本的類型。國家的形式亦稱政體,指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統(tǒng)治階級采取何種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統(tǒng)治。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多種政體,大體歸結為兩類:一類是專制政體,一類是民主政體。專制政體也稱君主專制政體,一般是由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實行世襲制和終身制。民主政體也稱民主共和政體,一般是由若干人共同掌握最高權力,實行選舉制和任期制。當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政體也會出現(xiàn)一些特殊的實現(xiàn)形式,如專制政體中出現(xiàn)過法西斯專制等。
國體與政體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國家類型或國體是國家的階級內容,國家形式或政體是國家的組織形式,國體決定政體、選擇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使國體得以實現(xiàn)。
(4)國家的社會作用或職能。一般分為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
國家的對內職能主要有:其一,政治職能,即鎮(zhèn)壓被統(tǒng)治階級的反抗,保證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其二,經濟職能,即組織經濟建設,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經濟利益,鞏固自己的經濟基礎。其三,社會管理職能,即調節(jié)社會矛盾,維護統(tǒng)治階級所需要的社會秩序,發(fā)展科學、教育、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公共事務。
國家的對外職能主要有:其一,國防職能,即以武力保證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來侵略與顛覆。其二,外交職能,即調整國際關系,爭取有利于本國的國際環(huán)境,保證本國根本利益。國家的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是密切相關的:對內職能是對外職能的基礎和后盾,對外職能是對內職能的繼續(xù)和延伸,二者都是國家階級本質的表現(xiàn)。
3.社會意識的結構和相對獨立性
(1)文化
所謂文化,就是社會精神生活的總稱。其目的主要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其內容主要是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包括文化現(xiàn)象、文化活動、文化關系、文化體制等方面。
文化實質上是人的意識活動的實現(xiàn)與外化。從廣義上說,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部活動和成就都是人的意識活動的實現(xiàn)與外化,都可以稱為文化。例如,物質活動和成就可以稱為物質文化,政治活動和成就可以稱為政治文化,精神活動和成就可以稱為精神文化。從狹義上說,文化一般主要指精神文化。本書現(xiàn)在討論的就是狹義的文化,即精神文化。
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是:一方面,經濟決定政治,經濟與政治一起決定著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反映著經濟和政治,又反作用于經濟和政治。
(2)社會意識的結構
社會的精神生活亦即社會意識,從結構上可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等兩個基本的層次。社會心理一般是感性層次的,不規(guī)范、不穩(wěn)定、不系統(tǒng),如各種流行、時尚、思潮等,而社會意識形式則是理性層次的,有一定的規(guī)范、相對穩(wěn)定、比較系統(tǒng),如科學、藝術、宗教等。
理性形態(tài)的社會意識形式,從結構上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不進入上層建筑且不反映經濟基礎的部分,如自然科學、邏輯學、語言學、心理學等,一個是進入上層建筑并反映經濟基礎的部分,如政治法律理論、哲學理論、宗教觀念、道德觀念、社會科學、藝術等。在社會意識形式的這兩個部分中,進入上層建筑并反映經濟基礎的這部分又稱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稱思想上層建筑,是整個社會意識的核心。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唯物史觀是歷史唯物論與歷史辯證法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原理,在社會歷史領域表現(xiàn)為既堅持在根本上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也承認社會意識一旦產生就具有了相對獨立性,并對社會存在有一定的反作用。
馬克思主義首先強調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這是歷史觀上的唯物論。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主要表現(xiàn)在:①社會意識的產生和內容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②社會意識的發(fā)展、變化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一旦社會存在有了發(fā)展、變化,社會意識或遲或早也會發(fā)生相應的發(fā)展、變化。③社會意識的階級屬性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雖然階級本質上是經濟現(xiàn)象,但它必然反映到社會意識領域,使社會意識也有了階級性。
馬克思主義肯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并不否認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肯定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依賴性,并不否認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相對獨立性。這是歷史觀上的辯證法。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xiàn)在:①社會意識的發(fā)展變化和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變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的發(fā)展變化最終取決于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變化,但并非亦步亦趨、完全同步,社會意識落后或超前社會存在的情況是經常發(fā)生的。②社會意識的發(fā)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從根本上說,社會經濟越發(fā)達,社會意識也就越發(fā)達,但并非絕對一致、完全平衡。某一民族或地域經濟落后而文化發(fā)達,另一民族或地域經濟發(fā)達而文化落后也是經常發(fā)生的。③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具有自己的歷史繼承性。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的發(fā)展變化取決于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變化,但同時也受社會意識自身傳統(tǒng)的影響。④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的發(fā)展變化取決于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變化,但不同社會意識形式之間也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⑤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從根本上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某種社會意識一旦形成,就會反過來對社會存在發(fā)生巨大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發(fā)展,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發(fā)展,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xiàn)。
2015年報名指南:2015年成人高考報名時間專題/報名必讀 2015年成人高考考試時間
2015年備考輔導:2015成考專升本英語模擬題/大學語文考點試題 /政治馬哲章節(jié)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