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一般規(guī)定
12.1.1 城市交通隧道(以下簡稱隧道)的防火設計應綜合考慮隧道內的交通組成、隧道的用途、自然條件、長度等因素。
12.1.2 單孔和雙孔隧道應按其封閉段長度和交通情況分為一、二、三、四類。
用途 | 一類 | 二類 | 三類 | 四類 |
隧道封閉段長度L(m) | ||||
可通行危險化學品等機動車 | L>1500 | 500<L≤1500 | L≤500 | - |
僅限通行非危險化學品等機動車 | L>3000 | 1500<L≤3000 | 500<L≤1500 | L≤500 |
僅限人行或通行非機動車 | - | - | L>1500 | L≤1500 |
12.1.3 隧道承重結構體的耐火極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一、二類隧道和通行機動車的三類隧道,其承重結構體耐火極限的測定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 C的規(guī)定;對于一、二類隧道,耐火極限分別不應低于2.00h和1.50h;對于通行機動車的三類隧道,耐火極限不應低于2.00h。
2、其他類別隧道承重結構體耐火極限的測定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構件耐火試驗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9978.1的規(guī)定;對于三類隧道,耐火極限不應低于2.00h;對于四類隧道,耐火極限不限。
12.1.4 隧道內的地下設備用房、風井和消防救援出入口的耐火等級應為一級,地面的重要設備用房、 運營管理中心及其他地面附屬用房的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
12.1.5 除嵌縫材料外,隧道的內部裝修應采用不燃材料。
12.1.6 通行機動車的雙孔隧道,其車行橫通道或車行疏散通道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水底隧道宜設置車行橫通道或車行疏散通道。車行橫通道的間隔和隧道通向車行疏散通道入口的間隔宜為1000m~1500m。
2、非水底隊道應設置車行橫通道或車行疏散通道。車行橫通道的間隔和隧道通向車行疏散通道入口的間隔不宜大于1000m。
3、車行橫通道應沿垂直隧道長度方向布置,并應通向相鄰隧道;車行疏散通道應沿隧道長度方向布置在雙孔中間,并應直通隧道外。
4、車行橫通道和車行疏散通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4.0m,凈高度不應小于 4.5m。
5、隧道與車行橫通道或車行疏散通道的連通處,應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12.1.7 雙孔隧道應設置人行橫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人行橫通道的間隔和隧道通向人行疏散通道入口的間隔,宜為250m~300m。
2、人行疏散橫通道應沿垂直雙孔隧道長度方向布置,并應通向相鄰隧道。人行疏散通道應沿隧道長度方向布置在雙孔中間,并應直通隧道外。
3、人行橫通道可利用車行橫通道。
4、人行橫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2m,凈高度不應小于2.1m。
5、隧道與人行橫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的連通處,應采取防火分隔措施,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
4、人行橫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2m,凈高度不應小于2.1m。
5、隧道與人行橫通道或人行疏散通道的連通處,應采取防火分隔措施,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
12.1.10 隧道內地下設備用房的每個防火分區(qū)的最大允許建筑面積不應大于1500m2,每個防火分區(qū) 的安全出口數(shù)量不應少于2個,與車道或其他防火分區(qū)相通的出口可作為第二安全出口,但必須至少設置1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建筑面積不大于500m2且無人值守的設備用房可設置1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12.2 消防給水和滅火設施
12.2.1 在進行城市交通的規(guī)劃和設計時,應同時設計消防給水系統(tǒng)。四類隧道和行人或通行非機動車輛的三類隧道,可不設置消防給水系統(tǒng)。
12.2.2 消防給水系統(tǒng)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消防水源和供水管網(wǎng)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2、消防用水量應按隧道的火災延續(xù)時間和隧道全線同一時間發(fā)生一次火災計算確定。一、二類隧道的火災延續(xù)時間不應小于3.0h;三類隧道,不應小于2.0h。
3、隧道內的消防用水量應按同時開啟所有滅火設施的用水量之和計算。
4、隧道內宜設置獨立的消防給水系統(tǒng)。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的消防給水管道及室外消火栓應采取防凍措施;當采用干式給水系統(tǒng)時,應在管網(wǎng)的最高部位設置自動排氣閥,管道的充水時間不宜大于90s。
5、隧道內的消火栓用水量不應小于20L/s,隧道外的消火栓用水量不應小于30L/s。對于長度小于1000m的三類隧道,隧道內、外的消火栓用水量可分別為10L/s和20L/s。
6、管道內的消防供水壓力應保證用水量達到最大時,最不利點處的水槍充實水柱不小于 10.0m。消火栓栓口處的出水壓力大于0.5MPa時,應設置減壓設施。
7、在隧道出入口處應設置消防水泵接合器和室外消火栓。
8、隧道內消火栓的間距不應大于50m,消火栓的栓口距地面高度宜為1.1m。
9、設置消防水泵供水設施的隧道,應在消火栓箱內設置消防水泵啟動按鈕。
10、應在隧道單側設置室內消火栓箱,消火栓箱內應配置1支噴嘴口徑19mm的水槍、1盤長25m、直徑65mm的水帶,并宜配置消防軟管卷盤。
12.2.3 隧道內應設置排水設施。排水設施應考慮排除滲水、雨水、隧道清洗等水量和滅火時的消防用水量,并應采取防止事故時可燃液體或有害液體沿隧道漫流的措施。
經(jīng)典解說(一):消火栓間距不應大于50m。
經(jīng)典解說(二):隧道內的消火栓用水量不應小于20L/s,隧道外的消火栓用水量不應小于30L/s。
12.2.4 隧道內應設置ABC類滅火器,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通行機動車的一、二類隧道和通行機動車并設置3條及以上車道的三類隧道,在隧道兩側均應設置滅火器,每個設置點不應少于4具;
2 其他隧道,可在隧道一側設置滅火器,每個設置點不應少于2具;
3 滅火器設置點的間距不應大于100m。
經(jīng)典解說(一):一、二類隧道/通行機動車并設置3條及以上車道的三類隧道,在2側均應設置滅火器,每個設置點不應少于4具; 其他可在一側設置滅火器,不應少于2具。
經(jīng)典解說(二):置點的間距不應大于100m。
12.3 通風和排煙系統(tǒng)
12.3.1 通行機動車的一、二、三類隧道應設置排煙設施。
12.3.2 隧道內機械排煙系統(tǒng)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長度大于3000m的隧道,宜采用縱向分段排煙方式或重點排煙方式;
2、長度不大于3000m的單洞單向交通隧道,宜采用縱向排煙方式;
3、單洞雙向交通隧道,宜采用重點排煙方式。
12.3.3 機械排煙系統(tǒng)與隧道的通風系統(tǒng)宜分開設置。合用時,合用的通風系統(tǒng)應具備在火災時快速轉換的功能,并應符合機械排煙系統(tǒng)的要求。12.3.4 隧道內設置的機械排煙系統(tǒng)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采用全橫向和半橫向通風方式時,可通過排風管道排煙。
2 采用縱向排煙方式時,應能迅速組織氣流、有效排煙,其排煙風速應根據(jù)隧道內的最不利火災 規(guī)模確定,且縱向氣流的速度不應小于 2m/s,并應大于臨界風速。
3 排煙風機和煙氣流經(jīng)的風閥、消聲器、軟接等輔助設備,應能承受設計的隧道火災煙氣排放溫度,并應能在250℃下連續(xù)正常運行不小于1.0h。排煙管道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00h。
12.3.5 隧道的避難設施內應設置獨立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其送風的余壓值應為30Pa~50Pa。
經(jīng)典解說(一):大于3000m,宜采用縱向分段排煙方式或重點排煙方式;不大于3000m的單洞單向交通隧道,宜采用縱向排煙方式。
經(jīng)典解說(二):隧道排煙風機應能在250℃下連續(xù)正常運行不小于1.0h;排煙風機可采用離心式或軸流排煙風機(滿足280℃時連續(xù)工作30min的要求。
12.3.6 隧道內用于火災排煙的射流風機,應至少備用一組。
12.4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
12.4.1 隧道入口外100m~150m處,應設置隧道內發(fā)生火災時能提示車輛禁入隧道的警報信號裝置。
12.4.2 一、二類隧道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通行機動車的三類隧道宜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馂淖詣訄缶到y(tǒng)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應設置火災自動探測裝置;
2 隧道出入口和隧道內每隔100m~150m處,應設置報警電話和報警按鈕;
3 應設置火災應急廣播或應每隔100m~150m處設置發(fā)光警報裝置。
12.4.3 隧道用電纜通道和主要設備用房內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
12.4.4 對于可能產(chǎn)生屏蔽的隧道,應設置無線通信等保證滅火時通信聯(lián)絡暢通的設施。
12.4.5 封閉段長度超過1000m的隧道宜設置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的建筑防火要求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8.1.7條和第8.1.8條的規(guī)定。
隧道內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設計規(guī)范》GB50116的規(guī)定。
經(jīng)典解說:100m~150m設置報警電話和報警按鈕/發(fā)光警報裝置。
12.5 供電及其他
12.5.1 一、二類隧道的消防用電應按一級負荷要求供電;三類隧道的消防用電應按二級負荷要求供電。
12.5.2 隧道的消防電源及其供電、配電線路等的其他要求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10.1節(jié)的規(guī)定。
12.5.3 隧道兩側、人行橫通道和人行疏散通道上應設置疏散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其設置高度不宜大于1.5m。 一、二類隧道內疏散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的連續(xù)供電時間不應小于1.5h;其他隧道,不應小于1.0h。其他要求可按本規(guī)范第10章的規(guī)定確定。
12.5.4 隧道內嚴禁設置可燃氣體管道;電纜線槽應與其他管道分開敷設。當設置10kV及以上的高壓電纜時,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分隔體與其他區(qū)域分隔。
12.5.5 隧道內設置的各類消防設施均應采取與隧道內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的保護措施,并應設置明顯的發(fā)光指示標志。
經(jīng)典解說(一):消防用電記憶口訣:一二一,三二。
經(jīng)典解說(二):連續(xù)供電時間:一、二類隧道≥1.5h;其他1.0h。
歷年真題演練
1、【2017年技術實務45】判定某封閉段長度為1.5km的城市交通隧道的類別,正確的是( )。
A.允許通行危險化學品車的隧道,定為一類隧道
B.不允許通行危險化學品車的隧道,定為二類隧道
C.僅限通行非危險化學品車的隧道,無論單孔雙孔,均定為三類隧道
D.單孔的隧道定為一類隧道,雙孔的隧道定為二類隧道
233網(wǎng)校答案:C
【解析】根據(jù)《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 50016 -2014(2018年版)12. 1. 2,單孔和雙孔隧 道應按其封閉段長度和交通情況分為一、二、三、四類,并應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
<tabl
用途 | 一類 | 二類 | 三類 | 四類 |
隧道封閉段長度L(m) | ||||
可通行危險化學品等機動車 | L>1500 | 500<L≤1500 | L≤500 | - |
僅限通行非危險化學品等機動車 | L>3000 | 1500<L≤3000 | 500<L≤1500 | L≤500 |
僅限人行或通行非機動車 | - | - | L>1500 | L≤1500 |
2、【2015年技術實務53】某地區(qū)有一條城市交通隧道,長度1500m,按照防火規(guī)范要求,隧道內設置了各種消防設施。下列關于隧道設置機械排煙系統(tǒng)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采用縱向排煙方式時,排煙風速縱向氣流的速度不應小于2m/s
B.排煙風機應能在280℃下連續(xù)正常運行不小于2. 00h
B.排煙管道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2. 00h
C.機械排煙系統(tǒng)與隧道的通風系統(tǒng)應共用
233網(wǎng)校答案:A
【解析】根據(jù)《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12. 3.4-2,采用縱向排 煙方式時,應能迅速組織氣流、有效排煙,其排煙風速應根據(jù)隧道內的最不利火災規(guī)模確定, 且縱向氣流的速度不應小于2m/s,并應大于臨界風速,.A選項正確;根據(jù)12. 3.4-3,排煙風 機和煙氣流經(jīng)的風閥、消聲器、軟接等輔助設備,應能承受設計的隧道火災煙氣排放溫度,并應能在250℃下連續(xù)正常運行不小于1.0h,排煙管道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00h,BC選項錯誤;根據(jù)12.3.3,機械排煙系統(tǒng)與隧道的通風系統(tǒng)宜分開設置,合用時,合用的通風系統(tǒng)應具備在火災時快速轉換的功能,并應符合機械排煙系統(tǒng)的要求,選項D錯誤。本題答案為A。
3、【2016年技術實務48】某長度為1400m的城市交通隧道,頂棚上懸掛有若干射流風機。 該隧道的排煙方式屬于( )。
A,縱向排煙
B. 重點排煙
C.橫向排煙
D.半橫向排煙
233網(wǎng)校答案:A
【解析】根據(jù)《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 50016 -2014(2018年版)12. 3. 2,隧道內機械排 煙系統(tǒng)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長度大于3000m的隧道,宜采用縱向分段排煙方式或重點排煙方式。
2長度不大于3000m的單洞單向交通隧道,宜釆用縱向排煙方式。
3單洞雙向交通隧道,宜釆用重點排煙方式。
本題答案為A。
4、【2018年技術實務37】某城市交通隧道,封閉段長度為1500m,可通行危險化學品車。 該隧道的下列防火設計方案中,正確的是( )。
A.隧道內的地下設備用房按二級耐火等級確定構件的燃燒性能和耐火極限
B.隧道的消防用電按二級負荷要求供電
C.采用防火墻和甲級防火門將隧道內設置的可燃氣體管道與其他區(qū)域分隔
D.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 00h的防火隔墻將隧道內設置的10kV高壓電纜與其他區(qū)域 分隔
233網(wǎng)校答案:D
【解析】根據(jù)《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 50016 -2014(2018年版)表12. 1. 2,該隧道為可通行危險化學品機動車二類隧道;根據(jù)12.1.4,隧道內的地下設備用房、風井和消防救援出 入口的耐火等級應為一級,A選項錯誤;根據(jù)12. 5.1,一、二類隧道的消防用電應按一級負荷要求供電,B選項錯誤;根據(jù)12.5.4,隧道內嚴禁設置可燃氣體管道;電纜線槽應與其他 管道分開敷設。當設置10kV及以上的高壓電纜時,應釆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 分隔體與其他區(qū)域分隔,C選項錯誤,D選項正確。本題答案為D。
各位考友,對于這個知識點還有什么問題或疑問的,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233網(wǎng)校特別聲明:本篇內容為233網(wǎng)校一級消防工程師老師整理歸納,對于需要復制、轉載、鏈接和傳播文章內容的,請注明文章內容源自233網(wǎng)校,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