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堪薩斯市期貨交易所(Kansas City Board of Trade,KCBT)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CFTC)提交開展股票指數(shù)期貨交易的報告。
盡管CFTC對此報告非常重視,然而,由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CFTC在誰來監(jiān)管股指期貨這個問題上產(chǎn)生了分歧,造成無法決策的局面。1981年,新任CFTC主席約翰遜和新任SEC主席夏德達成“夏德—約翰遜協(xié)議”,明確規(guī)定股指期貨合約的管轄權屬于CFTC。1982年該協(xié)議在美國國會通過。同年2月,CFTC即批準了KCBT的報告。2月24日,KCBT推出了第一份股指期貨合約——價值線綜合平均指數(shù)(The Value Line Index)合約;4月21日,芝加哥商業(yè)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CME)推出了S&PS00股指期貨;其后紐約期貨交易所(New York Board of Trade,NYBOT)也迅速推出了NYSE綜合指數(shù)期貨交易。 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股票指數(shù)期貨一經(jīng)誕生就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價值線指數(shù)期貨推出的當年就成交了35萬張,S&P500指數(shù)期貨的成交量更達到了150萬張。1984年,股票指數(shù)期貨的交易量已占美國所有期貨合約交易量的20%以上。
股指期貨的成功,不僅大大擴大了美國國內期貨市場的規(guī)模,而且也引發(fā)了世界性的股指期貨交易熱潮。不但引起了國外一些已開設期貨交易的交易所競相仿效,紛紛開辦其各有特色的股指期貨交易,而且連一些從未開展期貨交易的國家和地區(qū)也往往將股指期貨作為開展期貨交易的突破口。
相關推薦: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