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是( ?。?BR> A.蘇軾
B.歐陽修
C.王安石
D.韓愈
2.本文得出了怎么樣的反天命歷史觀,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BR> A.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
B.民本思想
C.關心天下百事
D.甘于所悅而溺于所止
3.“滿招損,謙受益”的名言最早出自( ?。?BR> A.《論語》
B.《孟子》
C.《左傳》
D.《尚書》
4.下列論說中屬于史論的是( ?。?BR> A.《答司馬諫議書》
B.《寡人之于國也》
C.《五代史伶官傳序》
D.《諫逐客書》
二、填空題
1.歐陽修,字__________。
2.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是
3.歐陽修的作品集主要有
4.在本文中,作者提出的論點是
三、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3.請其矢,盛以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5.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6.智勇多困于所溺。
四、翻譯下列句子
1.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
4.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5.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6.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簡答題
1.《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伶官”指什么人?這種人和文章中提到的后唐莊宗有何內(nèi)在聯(lián)系?
2.《五代史伶官傳序》使用了哪些史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
六、分析題
閱讀《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這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1.這段文字是要說明什么樣的觀點?
2.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證上述觀點的?
3.這兩個方面構成什么樣的關系?
4.最能體現(xiàn)這種關系的兩句話是哪兩句?
5.這里的論據(jù)屬于哪種類別?
—、1.B2.A3.D4.C
二、1.永叔
2.歐陽修
3.《歐陽文忠公集》
4.“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
三、1.推究
2.祭祀
3.取出
4.這里泛指繩索;用木匣裝起來
5.全都;不能,無法
6.迷戀的人或事物
四、1.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的心愿
2.當他俘虜了燕王父子,用帶子捆綁起來,把梁國君臣的人頭盛在盒子里……
3.倘若憂慮勞苦,就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只能夠斷送自己。
4.天下的英雄都不能和他相對抗。
5.殺身亡國,被天下人譏笑。
6.禍患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累積形成的,而智慧和勇氣往往被他迷戀的東西所困擾消磨。
五、1.伶官指在宮廷中授有官位的演藝人員。莊宗滅梁后,寵用伶人,縱情聲色,朝政日非,后莊宗終因伶人作亂而國破身亡。
2.這篇文章引用了唐莊宗寵幸伶人而招致滅國忘身的史實論據(jù),總結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以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經(jīng)驗,指出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主要決定于人事,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歷史學家和政治家的卓特識見。理論論據(jù)是《尚書》中的“滿招損,謙得益”。
六、
1.說明國家的興盛衰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即文中所說“皆自于人”。
2.兩個方面:一是后唐莊宗興國的史實,一是莊宗覆亡的史實。
3.構成對比關系
4.“可謂壯哉”和“何其衰也”。
5.屬于事實論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