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制是古代先賢們于生活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實用經(jīng)驗,歷經(jīng)幾千年歲月變遷,形成了獨特的中藥文化。
湖南長沙出土的《五十二藥方》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方著作,此書成于戰(zhàn)國時期,書中首載了炮、炙、燔、煅、酒漬等中藥炮制方法。可能是以此為啟發(fā),此后的醫(yī)書中開始陸續(xù)記載了中藥的各種炮制工藝,到南北朝時期中國第一部炮制專著《雷公炮炙論》出世。而后又有了明代繆希雍所著的《炮炙大法》,清代張仲巖所著的《修事指南》,這些炮制典籍中的經(jīng)驗至今還在被沿用。
由此可見,中藥炮制技藝歷史悠久,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而今,炮制依然是中醫(yī)藥學子學習途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一、目的
中藥在臨床上使用前,都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炮制,不只是為了去除中藥的雜質(zhì),還為了減毒、增效、矯味、緩和藥性、便于調(diào)劑等。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所以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在保留藥效的同時消除或者藥物的毒性。特別是對于有大毒但又無替代品的中藥,減毒是重中之重。
此外,一些味道較刺鼻或者藥性猛烈的中藥同樣需要通過炮制矯味或者緩和藥性。
二、液體輔料
中藥炮制常用的輔料包括酒、醋、鹽水、姜汁、蜜、油、吳茱萸汁、白蘿卜汁、羊脂油、鱉血、山羊血、石灰水、甘草汁、黑豆汁及其他藥汁等。
中醫(yī)們根據(jù)中藥及輔料的特性,將中藥和輔料合理的搭配在一起,通過適宜的手段
①酒:大熱,味甘、辛。活血通絡(luò),祛風散寒,行藥勢,矯味矯臭;
生物堿及鹽類、苷類、鞣質(zhì)、有機酸、揮發(fā)油、樹脂、糖類及部分色素(葉綠素、葉黃素)等皆易溶于酒。
酒制的藥物有黃芩、黃連、大黃、白芍、續(xù)斷、當歸、丹參、川芎、白花蛇、烏梢蛇等。
②醋:引藥入肝、理氣、止血、行水、消腫、解毒、散瘀止痛、矯味矯臭;
與藥物中所含的游離生物堿等成分結(jié)合成鹽增加其溶解度而易煎出提高療效;具腥膻氣味的三甲胺類成分結(jié)合成鹽而無臭氣;殺菌防腐作用。
醋制的藥物有延胡索、甘遂、商陸、大戟、芫花、三棱、莪術(shù)、香附、柴胡、郁金等。
③鹽水:能強筋骨,軟堅散結(jié),清熱,涼血,解毒,防腐,矯味;引藥下行,緩和藥性,增效。
鹽水炮制的藥物有知母、黃柏、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車前子、砂仁、菟絲子、補骨脂、益智仁、澤瀉、沙苑子等。
④姜汁:辛,性溫發(fā)表,散寒,溫中,止嘔,開痰,解毒;抑制其寒性,增強療效,降低毒性。
姜汁炮制的藥物有厚樸、竹茹、草果、半夏、黃連、天麻、梔子。
⑤蜜:煉蜜可增效或解毒、緩和藥性、矯味矯臭等;生蜂蜜清熱,熟蜂蜜補中;還可解毒,潤燥,止痛,矯味矯臭,調(diào)和藥性。
蜜制的藥物有甘草、麻黃、紫苑、百部、馬兜鈴、白前、批把葉、款冬花、百合、桂枝等。
⑥油:麻油潤燥通便,解毒生肌,油制后使藥物質(zhì)地酥脆,利于粉碎和成分的溶出,降低藥物的毒性和矯味矯臭;
麻油炮制的藥物有蛤蚧、馬錢子、三七及動物骨類。
⑦其他液體輔料的主要有吳茱萸汁、白蘿卜汁、羊脂油、鱉血、山羊血、石灰水、甘草汁、黑豆汁及其他藥汁等。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