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1.B2.C3.B4.A5.B6.A
二、1.幼安;稼軒;南宋2.蘇軾3.劉郎才氣4.無人會,登臨意
5.紅巾翠袖
三、1.望2.理解3.請;擦試4.離群的孤雁
四、1.(1)用夕陽殘照樓頭,暗喻南宋朝庭已日薄西山;
(2)用孤雁的哀鳴暗喻自己流落他鄉(xiāng)的飄零身世。抒發(fā)了詞人國破家亡,流落異鄉(xiāng)的幽怨。
2.用了借景抒情和借典故抒情兩種抒情方法。
3.這首詞的上闋表達了作者在清秋的季節(jié)里,面對遠山落日聯(lián)想到國勢的危殆而引起的對祖國北方故土的懷念,抒發(fā)了作者遠離家鄉(xiāng),流落異地的失群游子的幽怨,以及詩人一心報國,積極抗金,投身戰(zhàn)場的思想、主張無人支持,無人理解的慨嘆。下闋運用三個典故,將“登臨意”曲曲道出。詩人表示,他既不像張季鷹那樣感秋風思鱸魚而棄官回鄉(xiāng);他不屑于像許汜那樣求田問舍;他贊賞桓溫振旅北征,迫切期望能提兵北伐,收復失地,可嘆南宋朝廷茍且偷安,致使詩人被投閑置散,無以報國,表達了作者渴望報國而又志不得酬的苦悶心情。
4.本詞的上闋,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使情因景深,景因情顯,更好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如“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使情景渾然一體,既是寫遠山之美,又是濃郁的抒情之筆,詩人將自己的“愁”、“恨”之情賦予北國的山色,就愈發(fā)突出了詩人的愁之深,恨之痛,更曲折、深細地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北方故土的懷念。
下闋運用了三個典故,大大增加了詞的容量,如張季鷹感秋思鱸魚的典故,內(nèi)涵就很豐厚,它至少有兩層意思。第一,表達了詩人無盡的鄉(xiāng)思之情。每到秋末,長林落葉,四野飄風,常常使人有悵然若失之感,飄泊異鄉(xiāng)的游子又何嘗不思念故鄉(xiāng)呢?第二,詩人又決然否定了張季鷹的做法。在國恥未雪之時,有志男兒豈能學張季鷹,為思戀故鄉(xiāng)就忘懷國勢呢?尤其是最后一個典故,它所包含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詩人羨慕當年桓溫振旅北伐,渴望自己提兵北征,收復失地,但南宋朝廷卻偏安江左,致使自己蹉跎歲月。眼看光陰流逝,人生易老,卻請纓無路,抱負難圖。這樣曲折、深摯、復雜的感情,若不用典,是很難在短短的詞中表達出來的。
五、(1)他的登臨意是:希望馳騁沙場,為收復中原、統(tǒng)一山河貢獻力量,建立功業(yè)。
(2)江南游子,是指詞人自己(辛棄疾)。
(3)“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是動作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并且暗含了心理描寫。這兩句詞中的“看”和“拍”兩個典型動作細節(jié),很有表現(xiàn)力,把詞人希望效命沙場、建功立業(yè)的報國志向和一片赤誠無人領會的悲憤作了含蓄而又盡情的傾吐。吳鉤,是吳地出產(chǎn)的寶刀,前人有“心有不平事,低首看吳鉤”的豪俠之語,辛棄疾在這里把這種豪情轉用到報效祖國之志上,是對前人豪俠之情的升華。
(4)開頭第1句和第2句為第一層,總寫秋天遼闊之景;第3、第4、第5句為第二層,具體寫遠方山峰亦如詞人有愁恨之態(tài);“落日樓頭”以下七句為第三層,寫詞人在余輝之下哀鴻聲里的傾情行動。
六、略